阿拉爱上海

关于单亲家庭幼儿教育的几点思考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07年11月02日 13:45:41 

  一、序言

  今日屋外阳光明媚,和煦的春风拂过面庞,暖洋洋的,十分惬意。孩子的笑声时而传过耳边,按道理说此时的我应该心情舒畅,可我却怎么也乐不起来——妮妮的家长又闹到幼儿园来了,她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原因只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她又得用她那颗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由于大人们的过失带去的影响。我心痛万分!这已不是我第一次或是第二、三次感受到这种心痛。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变的多姿多彩了,婚姻生活也更加自由了,可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家庭加入到“单亲”的行列中呢?是追求新潮?是责任意识淡薄?还是花花世界的诱惑太多,人们无法抗拒?我百思不得其解,也不愿去想。但我却不得不去面对由于单亲家庭带来的对孩子的影响:他们闷闷不乐、他们的情绪时好时坏、他们对他人存有不信任的眼神……作为孩子的朋友、妈妈、老师,我为此担心、焦虑也害怕。

  对实事稍加注意的人就不难发现: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很快,为60%~70%(网上调查),而且出现低龄化趋势。有专家调查其中单亲家庭孩子占60%以上(网上调查)。不难看出“单亲”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和成长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回过头去想一想,这能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作用么?不,绝对不是!它是长期作用的直接产物,它是孩子心理巨变后的连锁反应。作为家长、教师——对孩子成长起关键作用的人,我们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么?自己(所教)的孩子为什么会不高兴,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最后又为什么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关注了么?

  作为孩子最启蒙的幼儿教师,应该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孩子心理的点滴变化,给予最直接的帮助,还得恰倒好处。以下是本人在工作若干年以来所遇到的几个典型案例,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寻求单亲家庭教育的最佳办法,使这些孩子也能健康的成长。

  二、案例及情况分析

  1、狂燥暴力型

  我班有个孩子叫平平,不太爱说话平时喜欢画画和看枪战片(聊天中得知)。有一天游戏时他在画画,旁边的牛牛在他的纸上画了一道,他立刻站起身将桌上的所有画笔、画纸统统掀到了地上,又一把将牛牛推倒地上,坐在了牛牛的身上,挥起拳头,幸亏被我及时制止,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小朋友们都在喊:“平平又打人了!”此时的平平斜着眼睛,咬着嘴唇的看着大家,一句解释的话也没有。他就是这样,只要有人惹着他,他就只有一个反应“打!”

  平平的爸爸是一个早期发达的私营业主,经营着一家不小的酒店,他的朋友比较多,常会有一些喝的面红耳赤、酒气熏天的人到幼儿园来接平平,言语之间还带着一些脏字。为了能进一步了解孩子,给孩子好的环境、教育好孩子,我到他家进行了一次家访。了解到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平平的妈妈在平平二岁多时就离开了这个家,一直跟着他爸爸,生活在这个“热闹”的酒店中。他的爸爸对待店里的员工不是大声呵斥就是拍桌子敲板凳,甚至动手打人,由于是外来工居多,没有几个敢还击的,这更加促使平平爸爸的行为具有暴力性。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镜子;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您说这样的家庭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情况分析:对于这种带有明显暴力倾向的孩子主要原因其实就是长期生活在这种暴力环境之中受到了耳濡目染的教育、缺乏母(父)爱的结果。别人有妈妈(爸爸)可以撒娇,任性,他却没有,下意识会有不平衡的感觉,他的不愉快没人发现,他的心里话没地方诉说,他的小性子没地方发,再加上生活的环境人员复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心理的健康又没有引起重视,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不注意自己的举止行为,抬手就打、张口就骂,长此以往,极容易是孩子的性格向暴力方向发展,将少年、青年以至今后的生活暴力、刑事犯罪的几率大大的提高了,也就是说具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的犯罪率要高于一般孩子。

  其实也不一定那么的可怕,只要家长、教师、与此相关的人有敏锐的眼光,早发现、早关注、早影响,他们还是很容易就回从暴力的路上走回来的。就象平平,我们及时与其爸爸联系,婉转的提醒其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告诉了他良好的环境将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好的、正面的影响,以及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危害……他爸爸听后很是感动,对于言行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作为教师我们也对他多一点的关注,给多一点的爱。当然孩子并没有一下就变的温和许多,因为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我们也深深的祝福他及家庭幸福、健康。

  2、烦闷抑郁型

  丢丢,是我们班最喜欢玩娃娃家游戏的孩子,每天只玩娃娃家,任凭老师如何的劝说,游说,她就是不去,玩不着她也抢个娃娃坐在旁边,边抱着娃娃边说:“宝宝不哭,爸爸不要我们了,我们照样能活!”颠来倒去总离不了这句话。由于她的父母长期两地分居,婚姻生活不稳定,在加上二人均是知识分子,没有了大吵大闹的情况,离婚后妈妈较为抑郁,常说一些“不要我们……”之类的话,这种无助的感觉传染给孩子,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内向、整天胡思乱想,孩子常听也就学会变的忧郁了。平时也不与小朋友玩,沉浸在家庭事物的遐想中逐渐变的抑郁起来。]

  情况分析:丢丢的例子也是我们不难看出父母离婚后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多大呀!家长烦闷、忧郁,孩子懂事不敢打搅妈妈(爸爸),心情随之变的坏了起来,又不敢发泄,怕惹恼父母,于是把一切的苦闷藏在心里,不对任何人讲,怕人笑、怕人欺,久而久之性格边的孤僻,不与人交流,让自己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保护着自己。

  遇到这类的孩子,也因先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家庭中的具体情况,与家长先交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了那些影响。但是这类情况产生的多为知识家庭,他们不愿“家丑外扬”,这时就要靠教师了,不厌其烦的与孩子交流,与他(她)玩,聊天,打开他的话匣子,让你成为他倾诉的对象,他心灵的避风港,这样他也就会慢慢走出烦闷抑郁。

  3、冷漠无情型

  楠楠,父母早已离婚,随爷爷住。一天在进行“每日一说”活动时大家谈:“我爱我家”时,楠楠说:“我没有爸爸,没有妈妈,我只有爷爷奶奶……”他面无表情,说完后就坐下了。日常的活动中也不见他提及父母。老师问他时他也无言以对,常是一副漠不关心、冷漠的表情。

  情况分析:这类孩子的情况是比较可怕的。长期以来缺少父爱母爱,对父母的意识淡泊,更别提关心了,这容易造成“情感匮乏症”如果不闻不问,任尤发展其后果不堪设想。他会毫无责任感,对周围的事情根本不放在心上,包括自己,不管学业、友情……试想这种样的人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接班人么?

  我们应该与家长沟通,提醒家长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他们的需求、愿望、想法,注意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他们的特殊需要,给予更多的爱,适时的布置一些任务让他们去完成,给他们充分的信任。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也是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的。

  其实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以上的情况都是普遍现象中的代表,他也有一些特例,如无所谓的,产生严重心理疾病的等等,我在此不一一说明。

  三、几点思考

  1、帮助孩子先帮助家长。家长在孩子情绪、性格上影响最大,只有与家长沟通好了才能最大意义上的帮助孩子。

  2、多一些爱,多一些心灵上的慰藉。单亲家庭孩子往往最缺少的就是爱,给予适当的爱,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相信他会越来越好。

  3、最好早一点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别人的爱再多,关心再无微不至,也不如完整的家庭好。

  4、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少了一些的教育,容易犯一些错不要大惊小怪,要善于引导。

  5、尊重他们。他们是人,是一群心灵受到过伤害的小孩子,何罪之有?他们是无辜的,不要用“你有几个爸爸几个妈妈?”的话去伤害他们,到头来伤害的是你自己。

  四、注意及忠告

  单亲家庭的家长一直觉得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爱,因此心存内疚。他们总是加倍地补偿孩子,而补偿的方法不外乎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物质条件。而单亲家庭的孩子似乎也深知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点”,对不跟自己居住的一方家长,开口要什么都能得到满足。有些家长还会忍不住地去说对方的坏话。这种诅咒传达给孩子,会让孩子从小对异性没有好感,长大后以怀疑、憎恨、厌恶的眼光看待异性,人际关系很敏感。这样的孩子成人以后,其婚姻生活也不容易获得满足。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6、7岁以后,会模仿同性家长的行为而形成自己这个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如果母亲自己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孩子就很少有机会接触男性。如果是一个男孩子,他的行为就很容易有女性化倾向,优柔寡断、扭捏、狭隘、思虑过多等。这对孩子的一生是不利的。弥补的办法:不限制、不剥夺孩子和不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家长的相处机会。父母应当以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告诉孩子,家庭离散了,只是不在一起住了,但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没有减退,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家中经常走动。另外,为了孩子,应当选择再婚,而不是不结婚。

  最后,我祝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所有的孩子健康、聪明!


 

  • 单亲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