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学会尊重 善于沟通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06年11月23日 21:54:34 

  “学会尊重”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课,也是教育儿童的前提和基础。作为父母只有“学会尊重”,才会与孩子有真正意义上的“善于沟通”。

  今天,“打是疼、骂是爱”的消极行为早已被“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所取代。但传统的教子观念仍在影响着许多家长的教育行为,于是便出现了以下一些不尊重儿童的问题。

  轻视孩子应有的权利
  家长常常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例如,替孩子穿衣、喂他们吃饭、怕他们摔倒、不愿意他们与别人交往、限制他们自由游戏的时间……孰不知这些“包办”与“限制”是对儿童应有权利的侵犯,会使儿童自身潜在能力逐渐退化,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变为“无能的一代”。应当确信,孩子的成长是谁都代替不了的。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是属于他们自身的,成人决不能越俎代庖。

  忽视孩子内心的需要
  如今,我们满足儿童物质的需要远远超出了他们精神上的需要,特别对儿童内心世界的需求,我们了解得太少了。父母忙于工作和事业,时常冷落了一旁的孩子,使他们从小就适应了“孤独”的生活……我们常抱怨孩子不会与人交往,但从不给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我们常埋怨孩子不会选择,但我们从没有给他们创造选择的条件。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自省吗?长此以往,儿童的天性会渐渐淡化,兴趣会越来越少,生活也将变得十分枯燥。

  歧视孩子的年龄特点
  孩子天性好动、富于幻想、天真烂漫。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特点,就会把他们许多“不成熟”的特点作为缺点去看待,例如:孩子坐不住,我们会认为他太淘气,甚至给他扣上“多动症”的帽子;孩子好忘事,我们会说他没脑子;孩子好幻想,我们会认为孩子在撒谎;孩子喜欢刨根问底,我们会嫌他太烦。在孩子面前家长的期待时常会成为泡影,家长会焦虑、会急躁、甚至恨铁不成钢,但他们很少会想到孩子们的实际年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才3年”。其实,读懂孩子这本书对每一位家长来说是一门必修课。

  藐视孩子美好的愿望
  当年幼的孩子兴奋的谈起他们的理想和愿望时,成人往往不屑一顾,感到他们太小,不值得把他们的愿望当回事。“爸爸,我长大了想当警察。”“当警察多没出息,咱们以后出国留学。”“妈妈,我想把压岁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你懂什么,有妈妈呢,不用你操心。”古往今来,孩子的一生由父母去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已成为许多家庭的责任,这种传统做法的结果使孩子的理想在成人面前一次次被否定,他们的理想和愿望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在家长高度控制和约束下,孩子们学到的是高度的依赖和服从。

  幼儿阶段,父母与儿童沟通的主要问题是不平等。家长总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要听我的,与儿童沟通常用的语言。不许……“或是你应该……”,这种对话是单项的传递信息,谈不到是沟通,对儿童的成长作用不大,日久天长,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家长将会大失所望。

  • 同伴交往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