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幼儿园科技探索室环境创设的探索与实践(2)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8月14日 10:28:03

  结合大班教材中的主题内容与幼儿身边的科学,我们设计了并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探索的活动,如:"奇妙的蜡烛"、"奇妙的电"、"会变的颜色"、"桥面与承重"、"自制缆车"等等。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设计成层次各异的科学小实验、科技制作活动。

  结合多彩的民间活动主题中,蜡染活动引起了幼儿的兴趣,看到蜡烛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在蜡染活动中感知的经验,孩子们对新年多彩的蜡烛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老师依据幼儿关注的热点,一起收集了造型各异的蜡烛,在欣赏、感受蜡烛工艺品的精美同时,孩子们开始尝试自己制作小蜡烛;蜡烛的受热融化,由固体变为液体,加入容器中受冷变成固体,再加入其他的颜色蜡烛,两者之间发生的变化,我们鼓励幼儿通过自主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科学的启蒙。

  原先提供的酒精灯,考虑到幼儿活动的安全,我们购买了电磁炉,在细小的改变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了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制作区:我们依据主题活动开展的特点,以及主题活动进入和发展的顺序不同,允许幼儿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科学活动。如:大班的科学探索:会发亮的电珠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材料,电珠、电池、导线、磁铁、棉线、铁丝等,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感知、体验, 积累对电的经验。幼儿的发展走向是不同的,有的幼儿对各种"线"发生兴趣,于是,他就探索各种线的通电问题《如成人知道的导电与绝缘的材料》,有的幼儿对电线的连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似乎孩子的注意力,是想办法让电珠亮起来。不同幼儿的关注点的不同,在科技探索室里,孩子可以在材料区中选择选择需要的各种绳子、线、麦管等材料,也可以在制作区中,动手制作会亮的小电珠。更可以在阅读区中,查看相关的资料。

  为大班孩子提供各种有趣的科技小制作。如中国人主题中的制作灯笼、旅行去的缆车制作、多彩的民间活动中的风筝制作等科技活动,通过孩子们的设计图纸、选择材料、使用相应的小工具等,了解科学小知识,体验科学的秘密。

  4.生活实践区:生活实践区就象我们家中的厨房,它体现了"让孩子在生活中学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

  我们为孩子提供了生活中的家用电器:电热水瓶、微波炉、榨汁器、多功能刨子等,通过幼儿动手做一做、榨一榨、捏一捏,体验了生活劳动中的快乐和其中蕴涵的科学知识。如包饺子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面粉加水和面,感知面粉从粉状到面团的变化过程,初步掌握了水与面粉的配比;而在揉面、制作皮子及包饺子的过程中,孩子的分工合作、社会性与坚持性等也得到了发展。

  5.阅读区:我们还在阅览区内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科技图书(图片)、标本等,拓展孩子的知识经验。为幼儿提供了多媒体的课件,如discouery、幼儿园主题探索等等,让孩子们通过多媒体,了解科技的发展,我们提供相应的图书资源,让孩子们可以在书中领悟带科学的无处不在。

  三、运用科技探索室开展活动的实践案例科学教育活动应当是开放的,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经验,又是幼儿生活经验的提炼与补充,是将日常的科学现象通过一个个的活动,让幼儿感知、体验。如,科技制作"缆车"的活动是在科技探索室中进行的,活动开始之前幼儿来到了这里,看见了前几天大家一起用纸浆制作的两座大山被钉在了科技探索室的墙上,在大山上面还安装了两个轱轳和长长的两根绳索,许多幼儿都觉得很好奇,就议论开了:"瞧!这里装了两根绳子,这是干什么用的呀?""我知道!这是挂衣服用的。""这里又不洗衣服,你说得不对!"还有的幼儿忍不住就直接来问我:"老师这绳子干什么的?"这时有一个孩子突然想到了,大声地叫到:"哦,我想起来了!上次我跟爸爸妈妈旅游时见过,这是挂缆车用的!"经他一提醒,孩子们恍然大悟:"老师真聪明!把缆车都造到科技探索室里来了,这样我们在科技探索室就能玩缆车了,真棒!"…… 对于幼儿来说原来离他们很遥远的缆车器材突然出现在自己的眼前简直有些不可思议,我们充分利用了科技探索室的空间将室外一些复杂环境下需要的器材放进了室内,使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更进一步了解缆车的性能及缆车与绳索关系,很好地体现科学探究的特征。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思维更具体化、明朗化和针对性,同时又给幼儿的思考留有一定的空间,激励幼儿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幼儿的参与的意识明显增强了,表现也更出色,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幼儿更乐意学习。

  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一个因素。为幼儿的观察创造条件,物质环境是实现科技教育的具体保证,它会吸引幼儿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在科技探索室里,我们让周围充满了可供观察的元素,我们给予幼儿良好的探究环境。"风筝"的活动的产生,源于幼儿在去大华公园远足时,看到许多人在草坪上放风筝,表现出对风筝极大的兴趣。有幼儿问:"风筝是怎样在天上飞的?为什么不掉下来?为什么风筝都有尾巴?风筝的身上有什么?"于是,便产生了"风筝"这个主题。之后老师、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图片、图书、网上下载的资料、买来的风筝等等,于是我们通过归类,将风筝的图片、照片、资料及实物都在科技探索室里展示出来,在活动中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对风筝的构造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到风筝有骨架、面、连接点等几部分组成;也知道了风筝有各种好听的名字。无论是对风筝特点的了解还是幼儿对知识探究的兴趣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探究性及自主性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