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格子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6月15日 00:16:21

  设计意图:

  "找格子"这个数学活动涉及到两个维度:垂直和水平,对空间方位进行观察和确定。而孩子们常常在一维(或垂直或水平)观察印象的主导下,凭着"左、右、上、下"的大致印象进行判断。如何引导孩子从片面观察、大致印象的判断,逐渐学会有序地从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的观察中进行准确判断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活动中,我以幼儿的实践经验为主导,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对方位大胆表达,通过同伴在倾听中的理解和评价进行提升,最终形成有关格子方位的精确的判断和定位。其间,通过幼儿常见的文件袋、泡沫垫为辅助材料,引导幼儿在与这些加工过的常用物进行有趣、积极的游戏活动中,激发起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增强参与数学活动的愿望,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活动目标:

  1.了解幼儿常用的空间位置的判断标准,鼓励幼儿能在已有的"上、下、左、右"以及"横、竖、斜"等方位的基础上,结合数字(第几排第几格)对位置进行判断。

  2.在位置群的观察判断中,鼓励幼儿尝试探索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判断出其他物体的准确位置。

  3.体会参与数学活动的快乐和成就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方格纸(白色)1张,黑色大纸1张;文件袋20个(用剪裁成条状的即时贴将塑料文件袋制作成表格状),泡沫垫20个(正反两面均用记号笔画成格子图样);大蝴蝶1只(立体),蝴蝶即时贴粘纸入手1份。

  2.制作动画画面。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蝴蝶飞到哪里--有关方位词的运用与铺垫。

  手指游戏:小手变蝴蝶,听指令上、下、左、右飞飞,横着飞飞,竖着飞飞,等等。

  出示蝴蝶,猜测:蝴蝶找谁做朋友,会停在什么地方?

  反思

  孩子在以自身为中心的不同方位的"飞行"游戏中,渐渐体验到"上、下、左、右"的飞行变化与"横、竖"的飞行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也为"找格子"活动中幼儿将已有的方位经验逐渐过渡提升到对"横"、"竖"两个维度的观察和判断打下了基础。

  2.一个固定位置的确定与表达:蝴蝶停在哪里。

  (1)展示和提问。

  教师将蝴蝶停在设计好的背景中一块空出的方格上,揭开小方格上的黑色蒙纸。

  ①蝴蝶停在哪里? (幼儿回答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相应的手势动作对应具体的位置进行即时评点和印证。)

  ②蝴蝶位置只有一个,为什么小朋友的说法那么多?

  小结: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所以同一个位置也有不同的说法。

  (2)交流和讨论。

  ①怎样观察比较方便?

  ②怎么说容易让人听明白?

  ③还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我们把我们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说清楚?

  (3)小结和提升。

  靠"边"观察起来简单;说出我们的观察方法--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用我们学到的数字说出位置--"第几横排、第几格"或是"第几竖排、第几格"。

  (4)蝴蝶移位练习。

  ①看看蝴蝶飞到了哪里?在第几排的第几格?又飞到哪里去了?

  ②你们猜出来他为什么这么观察?方便在哪里?

  反思

  教师并不急于将有关找格子的所谓"标准方法"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充分调动每个孩子的经验--或者表达,或者倾听。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回忆和梳理出的自然是孩子们印象深刻且能够理解领会的有关"找格子"的方法。这种回忆和梳理因为是从孩子的经验、视角和能力水平出发,小结时就有了共同的事实经验作为概括提升的背景,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有关"找格子"的方法认识。与此同时,进行蝴蝶移位练习,既是对已经形成的认识进行补充和检验,又是对认识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的过程。

  3.动手操作:一群蝴蝶一起飞--位置群的确定和表达。

  (1)观察表达。

  看看又飞来了几只蝴蝶?蝴蝶还会变队形呢!你看出它们变出了怎样的队形吗?你能看出它们在格子中排列的位置吗?

  (2)操作探索。

  指导幼儿拿出画袋加工成的操作材料(见图3),引导幼儿对照教师给出的模型,将3只蝴蝶摆放粘贴在画袋上。

  要求:请你跟我这样飞!

  提醒:注意蝴蝶的颜色、队形、位置和老师的都一样哟!

  (3)追问反思。

  你是怎么找出3只蝴蝶的位置的?需要每一个都看清楚是哪一格、哪一排(或第几排、第几个)吗?为什么?

  小结:有时候,我们要1只1只地找位置;有时候,我们只要找出其中1只蝴蝶的位置,再看其他两只蝴蝶与这只蝴蝶的距离,就能够知道这两只蝴蝶的位置在哪里。

  (4)操作练习。

  • 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