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日本父母“嘲弄”教育和冷处理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06年12月25日 10:41:22 

  男孩入学二三年后,按照成年人的规范训练孩子的工作正式开始。此前,孩子学习约束自己的手脚,勿使乱跑乱动。如果他太闹,父母就“治疗”他,让他分心。有和蔼的规劝,也有令人难受的嘲弄。有时也被纵容,比如对母亲无礼。他的自我中心意识仍在滋长,即使上了学也没有大的变化。一到三年级是男女合班,不论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都很爱学生,跟孩子们亲密无间。这时,老师和家长一再叮嘱孩子,不要让自己陷入“窘境”。

  孩子年幼尚不知“羞耻”,但已可以引导他们产生“难堪”意识。比如,“狼来了”的孩子就在撒谎,捉弄别人。如果哪位孩子也这样骗人,大家都会不理他的。这就是一件使自己“难堪”的事。许多日本人承认,自己做了错事,首先被同学嘲笑,而不是老师或家长。确实,这时家长的工作不是嘲弄自己的孩子,而是告诉孩子被人嘲笑是因为自己未能践履对社会的情义。待孩子6岁左右,忠义献身的故事中所倡导的义务,渐渐变成了孩子的一系列行为规则。规则众多,且因时因地而异,大多数规则与礼仪有关。这些规则要求每个人履行渐次扩大的对邻居、家族和国家的义务。孩子们必须学会克制自己,必须明白自己的义务,从而逐渐进入欠恩还债的社会位置,今后若要清还社会的恩情,就必须时时处处谨守社会规范。

  幼儿期的嘲弄教育在这时段代之以新的严肃的态度。八九岁时,孩子犯了错,家里的人就动真格地批评、排斥他了。如果老师报告孩子不听话,操行不良,家里的人就会对他进行“冷处理”。如果哪位店主指责孩子捣了蛋,那就是“家名受辱”,全家人都会一起批评他。

  我认识两位日本人,他们在10岁前,就曾两次被父亲逐出家门,也无颜到亲戚家借住,只好露宿窝棚,还是母亲发现经过调解才得以回家。有时,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被关在家里“悔过”,认真地写日记。对于写日记日本人是十分郑重其事的。总之,男孩对外就是家庭的代表,他被社会批评,全家人就一起批评他。他未能履行对社会的情义,家长、玩伴、同学就都不理他。只有他认了错并且发誓不再重犯,才能重新回到集体中。 (林摘自《日本四书》/线装书局)

  • 海外育儿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