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积木筑就通向诺贝尔奖之阶梯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06年11月29日 20:57:12 


朱棣文的英文名字叫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当他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出生时,他的父亲--时任华盛顿大学化学工程教授的朱汝瑾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大眼睛的漂亮男孩,会在半个世纪后获得诺贝尔奖。

童年的朱棣文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经常将软肥皂捏成各种动物形状,连大人看到也感到惊奇。稍大一点,他就能用小刀在木头上雕刻飞机、军舰等他感兴趣的玩意儿,客厅里到处摆放着他的杰作。到了小学四年级,朱棣文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安装工了。他经常把一大堆零件组装在一起,做成一个连他自己也不知为何物的大东西。他的房间里,堆满了他乱丢的金属“大梁”和小螺钉、小螺母。通情达理的母亲允许朱棣文进行他的“工程创作”,并且对他进行鼓励。但是,由于他不喜欢死记硬背,读小学时他的成绩并不出色,对家庭作业也不怎么感兴趣。

那时的朱棣文非常淘气,他头脑中经常闪现出其他孩子想不到的主意。有一次,在上英文阅读课时,朱棣文发现有两篇文章系同一作者所写,他就像发现了新大陆,立刻大声叫着,手舞足蹈地跳着。朱棣文读高中时的物理老师托马斯·迈纳是一位博士,他渊博的知识对朱棣文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课堂上,迈纳先生把枯燥的物理理论解释得通俗而有趣味。他还告诉学生,物理是“万物之理”,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一切都要追溯到那个“理”。

在迈纳老师的鼓励下,朱棣文在纽约花园市中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里,自己设计制造了一个物理钟摆,并用它精确地测量了重力加速度。朱棣文说,是他从小就开始的“建筑”经历所积累的技能,直接对他建造钟摆起了作用。但他高中毕业后,父亲不太赞成儿子在大学里攻读物理专业,他认为物理学领域强手林立,面临的挑战和难度极大;他认为,善于绘画的儿子更适合读建筑业。然而朱棣文仍然选择了物理学。父亲最终尊重了他的选择。


  • 海外育儿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