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行走在“情”与“理”的视界中 ——自主理念下绘本教学的价值追寻(3)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4年04月18日 15:43:05

  3.追问与回应有效提升。尽管在释疑中我轻松了一把,但我知道,作为主导,教师在孩子学习中的推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并及时作出回应,以帮助孩子沉浸其中、反观其外,感悟甚至超越文本。绘本结尾有一页温馨的画面:贝迪回到家,妈妈紧紧地拥抱了他。看到这里,有个孩子奇怪地嘀咕了一句:“妈妈还没睡觉啊!”我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涉及文本内涵的关键点。我捕获了它,并适时放大:“这时的天色怎样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贝迪一回家就得到了妈妈的拥抱?”“这么晚了,妈妈没睡觉,她在干嘛?”联系前面妈妈悄悄送煎饼、毯子和提灯的画面,有孩子提出:“妈妈一直在悄悄地关心贝迪。”我接过话头追问:“妈妈为什么要悄悄地?从中你看到了什么?”于是,一位挚爱孩子、充满智慧的妈妈形象在孩子心里丰满起来。此时的导,无疑为活动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

  ● 价值叩问这次实践是我对自己的一次大胆突破,也是对自主理念的努力践行。然而激情过后,我仍怅然若失。特别是与第一次相比,此次并不全然是超越。在我心中还有很多遗憾,让我一次次叩问。

  1.文本丢失,情感淡化。活动后曾有老师问我:“这次孩子有没有完整欣赏绘本?”我一时无语,因为这正是我的遗憾之一。虽然孩子不识字,但文字对孩子深入理解文本、真切感受语言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由于一直跟着孩子走,活动中除了片言只语的解释外,我甚至没让孩子倾听一个片段,更别说完整欣赏了。与此息息相关的是,孩子更在意发现的快乐,而没有静心感受文本。与上次相比,孩子的情感体验显得非常肤浅。假如文本只是培养孩子兴趣、提高阅读技能的载体,那文本自身的人文和美学价值在哪里?

  2.导不到位,学则茫然。第二次活动我的预设目标之一是“在质疑和解惑中探索自主阅读的方法”。然而,由于年龄的限制及情境的暗示,孩子只是竞赛似的比着谁的发现多,至于发现哪来的,无人关注。而我也疲于应付和评价孩子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和解答,少有精力跟上。一位老师就曾在活动后若有所思地说:“怎么感觉孩子参与积极性很高,发展却没上次扎实?”于是,我又怀念起我精选的三个画面,以及画面背后凝聚的情感线索和技能渗透。虽然这次尝试在孩子独特感受和体验文本方面给予了很大空间,但从孩子茫然的眼神中我发现,他们并未深入。我不由地反思:我是否陷入了技术主义泥沼?

  追寻——在情与理中徜徉所谓“不思量,自难忘”。两次实践让我在收获颇丰的同时,也陷入了两难境地。情与理,自主理念下它们到底该如何权衡?

  1.入情出境,谁主沉浮真情感动是语言教学的生命,深切感悟是精神家园的支柱。游移在情、理之间,我发觉爱你没商量的“专注”和跟着感觉走的“随意”都没能帮助我到达理想的对岸。非此即彼的做法,最终只会让我和“有效的教学”渐行渐远。

  2.情理相生,并行不悖其实,情和理并不是自主教学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而是交错融汇、螺旋上升的曲线。之所以迷茫、徘徊、困惑、犹豫,是因为我对自主理念还没有融会贯通,对绘本教学也不能收放自如。在专业成长的漫漫长途中,我希望有这么一天、这么一幕:我怀着美好的教育理想、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到孩子中间,科学而智慧地开展着教学活动。在师幼对话中,在情理相融中,我们一起在丰富的情感世界里沉醉、浸染,在深沉的理性天地里涤荡、滋养。那时的我,尽情感受着孩子语言的灵动、想象的鲜活、思维的驰骋、个性的张扬……谁能说那仅是一个梦想?谁又能确定不会有第三次的实践尝试呢?

  或许,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一份献身、专注,诉说着一种品位、个性,践行着一丝深邃、辽远。当我们开始教育的价值追寻之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断演变、没有终点的旅程。

  和孩子在一起,我们永远在路上。

  附:故事导读(经过删减)小熊贝迪和弟弟吵了一架,一生气离开了家。

  贝迪爬上了一棵神奇的树。

  他饿了,树上就长出了煎饼;他冷了,树上就长出了毯子;他怕黑,树上就长出了提灯。

  这棵树真神奇,里面藏着一个爱的秘密。

  秘密是什么?

  快跟想家的贝迪去看看吧!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