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1月23日 14:44:16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基于愤怒、敌意、憎恨、不满等情绪,有意对他人或其他目标而采取的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如小明在幼儿园为了争抢一个小板凳而和同伴发生争执,他竟然将同伴咬伤至出血;3岁的莉莉因为妈妈拒绝了她要多喝一瓶酸奶而把妈妈胳膊咬出一排牙印,还曾因看电视和爸爸发生争执而将遥控器摔坏,并且用绝食的方法威胁父母。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来分,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和手段性攻击;从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专家对大、中、小一个班的4—6岁幼儿共600名进行调查和有关量表评定,从549例资料齐全的幼儿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出结果:4—6岁幼儿行为问题发生率为7.9%。不同年龄幼儿行为问题发生率也不同。经多种因素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任其攻击性行为不断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幼儿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有时甚至还可能会演化为犯罪行为。正因为如此,一般人们都认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该有效地控制和制止。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幼儿教育,以及对幼儿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在客观上可以避免不满情绪在幼儿心中过多地积聚;还击型的攻击性行为,客观上起到教育主动攻击者的作用。我们不应让主动攻击者从攻击中得到任何“好处”,否则就是对他们攻击性行为的鼓励。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鼓励孩子们去“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因为这样做也会助长幼儿的暴力倾向,且这也不是对付被攻击的最佳或者是唯一的方式。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一)家庭方面:

  1、不恰当的教育方一些家长脾气暴躁,遇事不听解释,不善于与孩子交流,当孩子的行为令其不满意时,则训斥、打骂,这就为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模型,形成了攻击意识。这种攻击行为往往会造成两种极端儿童:一是低眉顺眼、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另一种便是坐不住、好动的、敌对的幼儿。

  另一些家长对孩子玩什么、看什么、与什么人交往听之任之,漠不关心,以致孩子拙于言词,游戏时便总是“冲呀!”“杀啊!”地喊,且时时侵犯他人。久之,这种缺乏管理和监控的现象就会导致攻击性行为。

  也有些家长习惯于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习惯于一切事物都围绕着他们转。孩子间发生冲突时,自己孩子占了“便宜”,他会沾沾自喜;如果“吃了亏”就会训斥别的孩子,如果自己孩子理亏打了别人,又会说“孩子还小嘛……”,在如此娇惯纵容孩子的环境中生长,孩子理所当然地表现出任性、蛮横、不讲理,其攻击意识自然萌发。

  2、不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有些家庭成员之间很少交流感情,常为一些琐事发生争吵,或漫骂或打架。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缺乏关注,耳濡目染,导致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往往是“侵略者”角色。

  每个家庭成员都很爱孩子,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存在着分歧,尤其是孩子犯错时,有批评、训斥、体罚的,也有哄骗、护短的,成员之间有的甚至还闹得很不愉快。

  (二)幼儿园方面:

  1、对依恋物的强烈守护情感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新的生活秩序等,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了达到自身心理的平衡,强烈的依恋感驱使他们对自己熟悉物体的守护。一旦别人拿走他们心爱的物品,他们即刻会产生敌意。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