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浅谈儿童安全用药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6月18日 23:39:36

  摘要:每年全球有上千万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其中三分之二死于用药不当,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达到12.9%,其中新生儿高达24.4%,越是年幼的儿童不良反应率越发严重,对社会和家庭都是一种不幸。有必要呼吁家长注意儿童用药安全,并提醒家长儿童用药的注意事项,减少儿童用药事故的发生。

  关键字:儿童用药   安全用药意识   注意事项

  一,儿童特殊人群安全用药的必要性

  2011年出现的"尼美舒利"事件,又给很多家长敲响了儿童安全用药的警钟。专家提醒,儿童安全用药不容疏忽,家长要增强儿童安全用药的意识。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更容易受到药物伤害。

  孩子的免疫系统还不够成熟,孩子正在成长中,慢慢对周围的事情感到好奇,并且总是会感兴趣地摸一摸那些新鲜的东西,这样会增加很多的与细菌接触的机会。同时,咬手指,揉眼睛这些小动作会更容易让那些细菌在身体里找到入侵的机会。这样,孩子很容易生病,并对药物的反应力也很强。所以在用药方面,家长一定要特别小心,注意儿童的安全用药常识。

  二,家长应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

  家长在给儿童用药前,最好要掌握充足的安全用药常识,以保证宝宝健康。并且,在平常的生活中培养并提高自己的安全用药意识,对儿童要谨慎用药。

  在购买儿童药品时,要注意:一定要从合法的药店购买药品,最好按照医生所说的对卖药者明确说明买药的目的和病症;应查看药品包装上标注的生产日期、有效期等内容,必须注意:药品只能在有效期内使用,并注意保存的方法。同时,一定要注意索要和保留购药凭证。若用药后出现问题,也便于更好的维护自身的权益,并协助相关工作人员查处药品的问题所在,减少不合格药品对他人的危害。

  另外,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尤其是各种器官、免疫系统的发育还不健全,属于低免疫人群。因此儿童用药需要特别谨慎,专家表示,家长在给宝宝用药时一定要提高安全用药的意识。

  1,药品用量方面

  长期以来,儿童用药都是比照成人用量"酌量减半",但按成人"缩小版"给儿童用药,被一些医学专家认为极不科学。很多药品说明书没有儿童用药剂量规定,而以"酌量减半"或"减量"标注,更多的只有一句话: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不少儿科医生认为,所谓"指导"是依据孩子体重和体表面积减量,而如何减量,则靠医生临床经验和儿童胖瘦不同进行换算。目前,计算儿童用药剂量主要有4个依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和药品说明书。按年龄计算时,1岁儿童用药剂量为成人的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2-14岁为2/3,18岁时即与成人用药剂量相同。有的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太胖或太瘦,用药时主要参考"按体重计算法"。

  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比成人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将成人药"打折"使用。儿童时期可以分为多个阶段,例如从出生至28天为新生儿期;28天至1岁为婴儿期;1岁至3岁是幼儿期;学龄前期从3岁到6岁;6岁至12岁是学龄期,12岁到18岁是青春期。

  不同时期孩子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都不同,绝不能单单按体重、年龄或体表面积来换算,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比成人要复杂得多,应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特点和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儿童肝、肾的解毒和排泄以及血脑屏障功能均不成熟,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按成人缩小版给儿童用药极不科学。

  2,不能乱用成人药

  现代生活中,拿成人药随便给孩子吃的父母并不少见。很多成人用起来很有用的药品,对儿童而言,可能有致命的威胁。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很多家长把成人用药常识套用在儿童身上,或是简单地"按年龄折算剂量"的方式给孩子服用,这会给宝宝未发育成熟的身体造成极大危害。例如,不少感冒药能收缩上呼吸道毛细血管,还能兴奋中枢神经,是治疗成人感冒的常用药。但这些药几乎不给儿童用,有些药儿童使用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威胁孩子的健康。给儿童用药,最好选择儿童专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一定要注意药品对病人年龄的适应性,不能忽视药品的适用范围及用量。 儿童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解毒排泄功能弱,容易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小病用药不当导致大病就医的孩子并不少见。

  3,孩子一生病就"小题大做"

  现在,很多父母见孩子生病就给孩子挂吊针,反复跑医院,以为这样病可以快点好。他们却不知自己这样很"无知"。输液和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危险系数要大得多,更容易发生输液反应,或引发各种脏器损伤,甚至造成终身残疾,严重者还可导致死亡。因此,家长们切不可不据病情而强求医生为患儿进行输液治疗。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