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浅议如何萌发幼儿的爱心(2)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9月02日 21:36:17

  家长是孩子行为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平时应尊重和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要温和体贴,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来自成人的浓浓的爱;成人之间要注意使用爱的语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会儿”“别急,我来帮助你”“谢谢你为我做了这么多的事”,等等;在长辈面前,多表达一份尊敬和关心,比如给老人泡杯茶,让个座,说句体贴的话,送个礼物,等等。成人之间的体贴尊重和相互关爱恰恰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关键。要注意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细节,处处保持良好的形象,避免无意间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另外,家长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爱心”行为的电视节目,让幼儿观看,讲述有“爱心”行为的故事给幼儿听等,以激发幼儿的“爱心”行为。

  五、家园一致,共同进行爱的教育

  纲要中提出:家园密切的合作,步调一致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过多“爱的教育”的盲区,比如绝大多数家长在“爱的教育”的根本理念上就存在极大的偏差,他们认为教自己的孩子帮别人、爱他人,就是教自己孩子“学傻”,他们担心如此“爱的教育”会使日后走上社会的孩子“吃亏”。许多孩子的父母还会通过自身的行动,向自己的孩子做出一些错误甚至恶劣的示范。

  爱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让孩子在被人爱中感受温暖、快乐,并由此学会爱别人,帮助别人,形成健康的人格。父母生病了,让孩子来照料;父母上班累了,让孩子多做一些家务;公交车上让孩子给老人让座位;在外边玩的时候照顾比自己小的伙伴等借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反复加深孩子的印象,使孩子明白帮助别人,能给被帮助者和自己都带来快乐。道德根植于生活,把德育大课堂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带领幼儿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德育,体验爱带来的幸福感。

  幼儿园、家庭应携起手来,让孩子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也懂得自己如何付出爱,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以及学会关心、帮助他人;理解、尊重他人;主动示爱;爱护分物;爱护动植物;爱护自己的物品,使其成为具有爱心、乐于助人、德才兼备的人。

  一颗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阳光和雨露,离不开土壤和养料。孩子心中的爱,离不开老师的熏陶和教育。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从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培养,设法让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懂得这份爱的珍贵,学会关心人,爱他人,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份爱的情感。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幼儿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期,对爱的感受最自然、最丰富。通过教育把孩子从自然人培养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拥有健全的人格的人,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2. 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