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小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9月12日 20:26:57

  [摘 要] 幼儿阶段的人生的起始阶段,"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是现在小班幼儿多数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这为他们的人生埋下隐患。研究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助于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为今后的素质教育打下基础,更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开启航灯。

  [关键词] 幼儿;幼教环境;不良行为习惯;矫正措施

  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不断深入,目前许多家庭以独生子居多,家庭银河系表现突出。人们对子女的品行有了更高的追求,幼儿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摘要话题,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已引起了幼教工作者、家长的普遍关注。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幼教环境等等。

  一、幼儿不良行为

  行为是心理学、教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主体--主要是人,能够被人观察到的或能够测量到的外显的反应或活动,如走路、骂人、吃饭、走路等等。幼儿的不良行为就是幼儿表现出来的可以被人们测量都的不恰当的行为,如幼儿表现出的胆小、焦虑等一些内心的活动,撕书、破坏玩具、扔东西等破坏行为,以及不参与游戏活动等等,小班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不良行为

  1、攻击性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多数小班幼儿都有想去欺负他人的想法,常常是其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幼儿,这些想法其时是由于成人过分训斥孩子造成的。

  2、自私,在小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幼儿在玩玩具的时候,总是喜欢自己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不愿与他人分享。

  3、说谎,在幼儿就餐时表现最突出,许多幼儿不想吃饭,他们总是对成人说自己生病了,一般是说肚子痛等来逃避吃饭或只是找借口丢掉自己不喜欢吃的饭菜。

  4、退缩,主要表现为胆小、孤僻、不愿去幼儿园等等。

  二、幼儿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后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儿童入小学、中学以后的发展有长期的、重要的影响。如儿童是非观念的掌握对儿童入小学以后的行为、青少年的违法行为都有着直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去早期比较自私、任性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由于不辨是非发生偷窃行为,其原因是听到同班一个同学告诉他,有个同学铅笔盒立有零用钱,并让他去拿,他就去拿了,然后和几个同学出去买零食。这位儿童因为缺乏是非观念,才会表现出问题行为。

  进入青少年期,那些早期的具有的攻击性行为、自私、说谎和退缩没有得到及时矫正的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一方面表现为自我中心;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时期同伴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与不良同伴接触后因为盲从而发生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很大。这些孩子的自主性往往很差,对青少年的违法行为的研究也证明了自主性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影响。因此,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只有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才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三、对小班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1、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行为,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或改造幼儿的行为。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就得到及时的强化,那么,就会有助于这个孩子今后在这方面形成永久的好习惯。因为此时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复性的特点,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时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一些坏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原则,在幼教中我们可以从四方面来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1)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幼儿的性格、脾气、喜好不同,我们采取的强化方式也应该不一样。

  (2)将目标按阶段进行分解,并予以具体化。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所以,对孩子的激励,首先要建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

  而又去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还要将目标分成许多小目标,使目标始终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中。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后,要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孩子会因为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而产生排斥感,这就很难充分调动幼儿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3)及时反馈。所谓及时反馈就是通过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后,成人就要及时将完成情况的评估告诉他。要取得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在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小小的鼓励就能够起到强化的作用。

  (4)用消极强化代替惩罚。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是为了企图消除行为,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根据斯金纳建议以及教育的证面性来说,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惩罚的方法是违背教育原则的,应该予以禁止。我们提倡用消极强化代替惩罚更能发挥强化的作用。

  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长的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所采取的态度、方式和方法。它影响着孩子的认知、人格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教养态度、方式,对子女的影响截然不同。家长对子女的支配性态度,会使子女有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和顺从等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