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感悟于一个“调皮”幼儿的个案观察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9月22日 20:46:18

  【摘要】调皮的幼儿一直是让幼儿老师觉得很头疼的。一方面他们自我控制力比较弱,常规比较差;另一方面又会对其他幼儿产生消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一名典型的"调皮"幼儿的观察研究,了解其"调皮"背后的心理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因素,并且针对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调皮   心理   幼儿

  皓宇是我成为幼师后带的第一个班的孩子。通过向他的小班和中班老师询问知道,他是个出了名的"小捣蛋"。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很难集中注意力,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甚至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也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也伤脑筋,经常当众批评他。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皓宇成了一个调皮、只知道惹老师生气的孩子。

  初见"小捣蛋"

  在我们相处的初期,我并没有觉得皓宇是个"不可救药"的孩子,相反的我还觉得他很聪明很有想法,对他很有"好感"。

  大班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由于对我不熟悉有种敬畏心理,还不是太调皮,对于老师的要求都能完成,课堂听得也比较认真也能够举手回答问题,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都还不错。美术活动时当别的幼儿只用一种颜色作画时,他能够很好得到配颜色,虽然画的不是很像,但却很有自己的想法。例如,有一节美术活动是让幼儿在了解什么是标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画一些自己认为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标志,大多数小朋友画的都是老师展示过的标志如禁止吸烟、禁止鸣笛等,但他却能够所创新,画了一些不同的标志如禁止幼儿乱跑等。应该说刚开学的时候对他的印象还是比较好的。

  又见"小捣蛋"

  随着接触时间越来越长,幼儿之间,师幼之间越来越熟悉,渐渐的开始皓宇越来越调皮: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坐不住,经常趴在小椅子上,注意力很不集中,纠正过了也只能坚持一小会儿。教学活动时能举手发言,但有时总在老师已经提出下一个问题时,他举手起来回答的确是上一个问题,而且他的答案很多都是其他小朋友已经说过的了,而他由于一心想着自己要回答的问题,没有认真听别的幼儿发言,以自我为中心。数学活动上的一些练习总是不好好完成,美术活动中的画作也开始敷衍了事,不注重色彩的搭配以及画作的完整性了,但是他的画还是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想法。体育活动或者是游戏活动中,总是不遵守游戏规则,在别人进行游戏的时候总去捣乱,很多小朋友都开始不愿意跟他玩。平时老师找他谈话时总是整个人倚在你身上,就像俗话说的像没骨头一样。很多时候需要老师不停地提醒纠正才能将一节课完整上下来,碗里的芋头,拨一拨动一动。

  但是,他也有能够长时间保持坐端正的姿势的时候,例如,老师说坐得好的小朋友可以玩积木或泥工时候,他就能够保持坐端正5分钟以上。或是,老师刻意的表扬他一下,能够保持几分钟。

  "小捣蛋"的来源

  我们常常容易根据幼儿的一些不好的行为或者习惯就给他们贴上标签,却没有去想想为什么幼儿会有不和谐的行为出现,排除先天因素不谈,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看皓宇为什么会这么调皮:

  1、家庭因素:皓宇属于留守儿童,爸爸妈妈都在上海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而他则是跟年迈的奶奶一起住。通过向幼儿的姑姑了解到,孩子平时在家也很调皮,奶奶根本管不住他,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后也没有人教他学习,奶奶只管他吃饱穿暖。爸爸妈妈难得回来,不过一两天就又走了。他的爸爸挺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每次回来都会教他学习,给他买书看,但是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当孩子表现出调皮不爱学习的样子时,爸爸就会用武力来解决,慢慢地使孩子内心产生紧张和压抑感。我们都说家庭是孩子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他的第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孩子自然会有些反常,而这种情绪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我曾经问过皓宇希不希望和爸爸妈妈一起住,他说又希望又不希望。希望是因为想爸爸妈妈,不希望是爸爸每次回来都逼他学习看书。

  2、自身因素:从生理发育来看,这是长发育过程中的必然特征。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很快,需要多运动,皓宇很多调皮现象都是运动的外部表现。从这个意义讲,调皮是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必然特征。从心理发育来看,这是其好奇心驱使的淘气行为。皓宇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会对任何事情都有兴趣,看到什么都想去动一动,摸一摸。另外,根据普林格尔探讨的个体在儿童期的需要中,第一种就是爱及安全感的需要--需要感觉到自己是在被他人关心、爱护着,感到自己处在一种安全有保障的物质环境与人际关系中。然而,对于像皓宇这样的留守儿童,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缺失的,一旦这种需要在家庭环境无法获得后,他就会想要从学校环境中去获得。其表现就是通过自己的"多动"、"不听话"、"调皮"来引起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

  3、学校因素:老师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有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在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皓宇有时不仅自己不好好听还会捣乱,找别的小朋友说话。老师常常会当众批评他,甚至不让其他小朋友和他讲话。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添新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当众批评教育和冷处理的方式迫使皓宇不再违反纪律,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对皓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由于常常被老师批评,渐渐地他会感到无所谓,而破罐子破摔,更加肆无忌惮了。在家被爸爸"教训",在学校被老师批评,逐渐的这种惯性式的消极教育方式对他也就没什么作用了。而且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他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因此这样还会对其他幼儿以后与人相处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