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4)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2年02月22日 12:26:05 

  
  (三)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皮亚杰认为,这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儿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以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1. 感知运动期(0-2岁)  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认识外界,创造出动作图式(感知运动图式)以适应周围环境,这些动作图式逐渐内化为心理符号(或符号图式),使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发展出延迟模仿,并使儿童不再依靠试误的方法而是能借助表征解决简单的问题情境。在该阶段的后期,儿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关系概念,开始认识到主体既是动作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来源。
  
  2. 前运算期(大约2-7岁)  由于符号和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成为该阶段的主导。儿童开始在游戏(尤其是假想游戏)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和想象。
  
  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自我中心和泛灵论的思维。学前儿童是非常自我中心的--他们考虑任何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到问题。由于不能很好的区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他们的思维还具有"泛灵论"的特点--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这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游戏和绘画作品及童话故事中。
  
  3. 具体运算期(大约7-11岁)  儿童能借助具体实物的支持,进行运算:思维获得了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但是还不能对假设性命题进行逻辑思考。
  
  4. 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  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具体实物的束缚,能进行抽象的、假设-演绎推理。
  
  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出于前两个阶段,在后面的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章节中还会讨论相关内容。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计算机使用详细的数学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心理学家产生了将人类大脑看作信息流动的符号操作系统的观点。从感觉登陆到行为反应,信息被积极地编码、转换和控制。信息加工研究者常用流程图来表示个体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精确步骤,就像程序员设计的使计算机运行的一系列"智力操作"的平面图。
  
  和皮亚杰的理论一样,信息加工方法也认为儿童是能根据环境要求修改思想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个体,但是他们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思考过程--感知、注意、记忆、信息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及书写和交谈等综合能力--在各个年龄都很相似,只是程度不同。
  
  图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加工方法是一种非常仔细、严格的方法。它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认识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了精确的解释。但该理论不能还原成一个综合理论;信息加工研究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而不是在真实生活中进行的。
  
  三、社会文化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同皮亚杰一样,强调儿童能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但和皮亚杰不同的,是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认知成熟,儿童与成人或年长伙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我们以以下的例子来说明"儿童现有的水平"、成人的帮助、"儿童可能达到的水平":
  
  一个4岁的男孩很想学会用塑料球棒击中塑料空心球,但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他的父亲注意到他击球的时候眼睛没有看球,而且手臂离开身体的距离太近,如果没有协助,他儿子可成为不了伟大的击球手,那么这位父亲该如何帮助儿子呢?
胎教音乐
  • 幼儿心理学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