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幼儿绘画教学研究 保护-培养-创新(3)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2年12月12日 09:31:25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春天,万物复苏,有两组幼儿同时到郊外写生。刚到目的地,孩子们还来不及喘口气,更没有来得及顾暇周围宜人的环境,只听一组教师说:“开始作画吧,你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我观察着幼儿的反应,有的目光散乱无焦点,有的“埋头苦作”偏不看......十分钟过去,一组幼儿的作品大多成形。我又来到二组,场面可热闹啦!孩子们三三两两,有在柳树下观察抚摸,叽叽喳喳的,有弯着腰嗅花香的,有正在争论那些树的造型是人工还是自然生成的,教师蹲在孩子们中间也兴奋得涨红了脸。又是十分钟过去,当一组已结束了绘画活动时,二组幼儿才开始作画,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用画画来表现自己此时的心情。

  结果可想而知,二组幼儿的作品充满了灵气,想象力丰富。当然,我们不能说一组教师的“看到什么画什么”的方式就是错的,为什么收效甚微呢?是她并不了解幼儿作画是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强调观察,而忽视了引导幼儿观察与体会。让幼儿通过对话----同伴对话、师生对话互相交流,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所观察到的事物加深印象,有利于绘画过程的实施。

  范例三:

  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绘画是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美的体验强调,做事情是为获得真正的乐趣。我们教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每一次绘画活动,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自始至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方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达到活动的目的。

  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时,有几类常见现象。

  现象一:活动多以上课形式进行,过程规范,观察——讲解——作画——评价,似无纰漏。幼儿是否全身心的投入无人理会,只要看到孩子们在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作画,教师的欣慰感、成就感溢于言表。殊不知幼儿作画的动机就是出于游戏的愿望,他们看重于画的过程,并从中得到愉悦。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戏的手段,安排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变换形式,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

  现象二:组织活动时目的性太强,不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如引导幼儿画一种小动物,教师不应只着重于其外部形态特征、线条的勾画等,更多的要考虑幼儿的情感倾向。1、是否喜欢这种小动物。2、为什么喜欢?3、愿意画它吗?4、你想怎样画。在这个过程中,实施以下情感教育:1、人类和动物是好朋友。2、爱护小动物。3、绘画的兴趣和信心。这是一个绘画过程,也是一个体验过程,如果我们只要求幼儿画好“它”,而不顾及其内心感受,不抓住此类教育契机,往往事倍功半。

  现象三:幼儿正在专心作画,教师按照备课计划,选几幅幼儿完成的作品开始讲评,另一部分幼儿,只好在教师的强令下停笔,可又有谁在看在听呢?有的烦燥不已,有的意犹未尽......教师在对少部分作品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严重地打击了大部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信心。我认为这种做法在幼儿绘画指导中应杜绝,否则,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范例四:

  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的作品。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探索。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气。

  然而在美术教学中,作为教师常常感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太难,但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却很困难;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些了解,也有了一些体会,我认为,儿童画不同于成人画,它满含着儿童对周围环境事物天真而又充满热情的感受,反映了他们幼稚而又大胆的想法。为了和幼儿更好的沟通,教师要把握好指导和幼儿创造表现之间的关系,学会站在幼儿的视点看世界,做到四个 “多”。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