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与孩子共享过程(2)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2月04日 09:33:57

  如今,“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教育行为准则已深入人心,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有时把握不定角色的转换,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演示教具、操作材料、游戏、玩具时,一般都非常重视其“教育目的性”,却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教师就象“导演”一样,幼儿就是“演员”,使得其支持生硬,合作生硬,引导难以引起互动。

  因此,在组织活动时,教师一方面要使自己在向幼儿发出互动信号时,尽可能激起幼儿的强烈反应,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发出的哪怕是十分微弱的互动信号,并立即做出回应,如此,才不至于扼杀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体验性学习”才能得以开展。

  案例:蚯蚓和小鸟事件有一天中午,吃完午饭的小朋友,像往常一样拿着自己的小椅子坐在教室门前的走廊上,在温暖的阳光下有的玩玩具、有的看图书,还有几个小朋友围在走廊外的花圃边,在边看边说着什么。我没有立即去打扰他们,而在旁边听着。 “这是什么呀?”“这是小虫。”“它在这里干什么呢?”“你看它在动呢。”“它没有脚用什么走呢?”张沛文伸出手试着要去抓,可是又把手缩了回来,这时,夏亦成走过来大声说:“这是小蛇呀!”听这么一说有好几个人“呀”地往后退,看到我在旁边连忙告诉我:“老师,这边有条小蛇呢!”我笑着告诉他们:“这不是蛇,是蚯吲,是一种生活在地里的小动物。”这时其它的小朋友也走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小蚯蚓你怎么会在这呢?”“它是不是生病了?”“小蚯蚓有没有嘴巴呢?吃什么东西呢?”“它能听到我们说的话吗?”等等,小朋友的兴趣是越来越高,我心一动,这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吗?我就不急于马上告诉他们答案,找了个玻璃瓶放了一些土把蚯蚓放在里面,告诉幼儿蚯蚓现在迷路了,想和你们交朋友,让我们给它一个暂时的家,并把它带回教室让小朋友们观察。

  第二天清晨,班中的又一个孩子董夏康邑拿来了一个盒子,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只小小鸟,毛黑黑的,身上的羽毛还没长好。小小鸟的到来引起了所有孩子的关注,有的孩子问:“小鸟怎么在这里呀?它应该在树上的。”“是谁把小鸟抓来的呀?”“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不可以抓的。”董夏康邑急忙解释说:“不是不是的,小鸟不是抓来的,是我和爸爸经过环南路时,看到鸟窝被大风从树上吹下来,小鸟也一起掉下来的。”孩子们这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董夏康邑救了小鸟。

  “小鸟离开了自己的妈妈,肯定会想妈妈的。”

  “对呀,我们把小鸟放飞,让它去找鸟妈妈。”

  “不行,小鸟还很小,它好像还不会飞,它的羽毛还没长好呢。”

  “就算小鸟会飞,它还不会自己找东西吃,它会饿死的。”

  班中的孩子对怎样对待这只可怜的小小鸟争论起来,最后总算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我们一起来照顾这只可怜的小鸟,等它长大一点,会飞会自己找东西吃的时候,再让它去找自己的妈妈吧。”董夏康邑说:“那么小鸟不吃东西会饿死的,我们明天给它拿点吃的来吧。”

  第二天,孩子们为小鸟准备了许多他们觉得很好吃的东西,有奶油面包、颗粒牛肉干、奶黄包、乐事薯片、米饭、菜叶等等。到底什么才是小鸟爱吃的食物呢?孩子们一边喂小鸟一边说:“小鸟小鸟,你快吃呀,很好吃的!”在尝试喂食后,孩子们才知道原来小鸟爱吃米粒,菜叶,虫子,不是和我们小朋友一样爱吃零食。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