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初探文学作品的美(3)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3月04日 11:19:56

  3、注意可接受性,建立良好的审美关系.

  审美活动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活动,有赖于主体是否具有相应的接受条件,有了审美主体的接受条件,审美关系才能形成,审美活动才能展开。为了了解孩子的接受条件,我尝试让孩子提问题,如《桃树下的小白兔》,我们讲完一遍故事后,就让孩子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孩子提出来的问题有:“为什么花瓣落了下来,好像下一场粉红色的雪”、“什么叫‘一撒’”、“花瓣怎能当发卡,卡不住的”等问题,小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解答的就让他们解答,不能解答的老师就帮助解答,并引导理解,如“一撒”这个词全班小朋友竟然没有一个懂得,于是,我就拿了一叠信封用力撒出去,说明这就是“一撒”,之后,我让孩子用动作表现“一撒”,小朋友兴趣地做着用力甩出去的动作,有的还五指张开自上而下抖落下来,表示信封飘落,有的小朋友则像树叶被风刮一样沿着教室跑了一圈,表示信封飘落各个地方。词语解释后,小朋友又问:“为什么‘一撒’就能撒到小动物园的家,不会飞到别的地方去”,一位小朋友就回答说:“这就是夸张”。这种提问,不但了解了孩子的接受条件,而且还把探索文学作品的主动权还给了孩子,孩子在自己主动探索中不但学会了词语,还感受到“一撒”所产生的意境和所蕴含的夸张手法。对于不同接受条件的幼儿,我们则因势利导,尽量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如,《雪孩子》,我问小朋友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多数孩子都说喜欢雪孩子,因为雪孩子勇敢,舍己救人,唯有两个小朋友说喜欢小白免,因为小白兔很可爱,因为小白兔很乖。对这两个孩子,我们不硬把我们的感受强加给他们,而是让他们想一想,如果雪孩子不救小白兔,小白兔又会怎么样,使孩子从对小白兔的喜欢、怜悯的情感转到对雪孩子的尊敬上。总之,在方法的研究中,我们注意遵循孩子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点,不为作品的形式而形式,而是把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作品的情感因素激发孩子的情感体验,再去感受相对应的表现形式,又通过表现形式进一步理解塑造的形象,尽量克服过多的理性分析,克服提太多的问题来压抑幼儿感受作品的快乐情感和想象乐趣。

  三、深化美的资源抓住作品的主线,有侧重点的提问,有助孩子深入作品、理解作品,深化作品的美。在欣赏文学作品《木偶奇遇记》时,我抓住作品中主要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提问,让孩子走进小木偶匹诺曹的世界,体验他的快乐、伤心、着急。老师问:“匹诺曹拿到新课本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匹诺曹先是高兴,然后就伤心了。因为爸爸的大衣没了。”还有的说:“匹诺曹觉得爸爸为了他做了好多事,心里难受,他很爱爸爸的,他看到爸爸很冷的,心里很伤心。”老师又问:“匹诺曹要被当柴禾烧掉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孩子们沿着老师问题体会小主人公的情绪变化,体验作品“亲情”的表达。在学习作品《小螃蟹找工作》时,我抓住小螃蟹找工作的经过,让孩子说说为什么小螃蟹不能做这份工作。在讨论中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真实情感。

  给孩子一点想象的空间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孩子在理解感知中获得对艺术性结构语言的指示,尝试进行语言材料的想象和创造。在学习文学作品《木偶奇遇记》第二部分“匹诺曹正犹豫是不是去玩具国”这段情景时,老师问:“假如你是匹诺曹你回去吗?”给孩子一个假设的条件,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中驰骋,让孩子反复思考前面的故事情节。同时,在掌握理解已知道的情节内容和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判断性的设想接下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不会的,因为匹诺草很想成为真正的人。”一个孩子发表了意见。另一个孩子也不甘示弱,“会的,匹诺曹很贪玩的。”老师追问:“如果会的,可能发生设什么事?”引发多角度思考,发挥幼儿的想象,层层深入,帮助孩子深入作品、理解作品。在组织幼儿学习文学作品时,常给孩子一些创编、仿编的机会。或是编一个结尾,或是编其中的主要情节。例如,在听完《等明天》后,让孩子们想象小猴以后会怎么说,怎么做。孩子们通过结伴练习、自由创编,既迁移了作品中的语言又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急什么,还有明天了,我明天做也来得及。”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