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浅析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2)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3月05日 18:07:01

  1.2.2.2 颞静脉:较粗,能看清静脉者由浅入深进行穿刺,开皮时较浅,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进,后固定。看不清静脉者可用示指触摸,能摸到静脉沟,根据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导下进针,刺入血管后可有通畅感,即为成功。

  1.2.2.3 耳后静脉及枕静脉:血管多表浅,管壁薄而脆,应小角度,浅进针。

  1.2.2.4 大隐静脉:扎止血带不要太远,约在穿刺点上4~5cm。较胖的孩子除外,止血带应往远端扎,如手感弹性不清,可按其血管斜内上方走行的解剖特点,由浅入深进针,进针角度30°~45°。

  1.2.2.5 手背、足背静脉:如高热、休克等患儿末梢循环不良时多不采用,足背血管多表浅,应以10°~15°角进针。

  1.2.2.6 毛细血管:如眶上静脉。表浅、有弯曲,穿刺时应选择一段无弯曲的血管,5°~10°角进针,缓刺缓行,以防刺破血管。

  1.2.2.7 颅骨骨缝静脉穿刺法:用手摸准患儿颅骨骨缝后,剃去局部头发,行常规消毒,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开,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头皮针取15°,在骨缝中间穿刺见回血即可。

  1.2.3 肥胖小儿:由于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握,我们掌握运用以下2点来进行操作:○1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2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

  1.3  易见回血的方法 ○1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2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1.4 穿破后的补救方法1.4.1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当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1~2 min,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 min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此法特别适用于婴幼儿患者。

  1.4.2对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可将针头回撤有回血后,再行静脉方向前平推直至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回抽见回血后说明补救成功。此方法输液针头应留1/4长度的针梗在皮肤外,才能实现穿破血管后加以补救1.5特殊部位固定方法1.5.1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的固定,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蝶形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要适宜,过大容易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过小易折,造成阻塞。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如遇到有患儿因哭闹或应用退热药物引起头部多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cm,宽2~3cm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拔针时不粘头发。头部突出处可在针翼处用棉签头上的小棉球垫平,观察补液是否通畅或用注射器推注少许药液,通畅无阻力后先固定针眼再交叉固定针尾。

  1.5.2 腕关节固定方法 穿刺部位在腕关节时,应准备与手掌大小相符的小夹板(长约15 cm,宽约4~5 cm)固定时在常规固定好针尖后再用夹板托平腕关节,固定时夹板上端超过腕关节2~3 cm,第一条胶布应环绕式固定在针刺上方,第二条胶布同样环绕于小儿指关节处,特别不配合的患儿应将大拇指一起固定与夹板上。第三条胶布也同样方式绕在腕关节上方。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