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浅谈幼儿攀比心理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3月25日 21:37:30

  一 、摘要:幼儿攀比心理是幼儿成长阶段教常见的一种不健康心理。其产生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家长的过分溺爱以及家长之间的攀比,老师对待幼儿的不公平态度等原因所导致。幼儿攀比心理的行为表现包括对玩具衣服等物质的不当追求和跟风行为。引导家长把握好对孩子的爱与溺爱的程度,家长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教师平等关爱对待每一个孩子,以及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是消除幼儿攀比心理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正确看待与孩子自主意识觉醒相伴随的竞争意识和不健康攀比心理的区别,合理引导孩子的竞争意识,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 、关键词:幼儿 攀比心理 攀比行为 消除对策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的贫富差距也日益悬殊,一部分人开始产生炫耀、攀比心理,并从这种攀比中得到一种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而这些攀比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使孩子逐渐产生攀比心理。幼儿攀比心理是指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的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吃、 穿 、住 、行、 玩具、家庭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得到自我满足的一种的心理。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物质生活水平、家庭条件、外表长相以及幼儿在同伴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这种心理的存在给幼儿及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幼儿攀比心理的产生原因,行为表现,消极影响,及消除对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幼儿攀比心理产生的原因

  社会环境

  现在是比附之风盛行的社会,这种环境为幼儿攀比心理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见贤思齐",这是一种社会思潮,其本身并无什么丑行劣迹可供人置喙。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这种社会思潮开始改变了,变成了一种攀比,一种表达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的行为。

  (一)家庭经济水平

  家庭经济水平好坏是幼儿是否能与同伴攀比的前提。好的家庭经济水平是幼儿参与攀比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了,人们的经济水平也提高了,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了。家长们不再需要考虑解决温饱问题。在这种前提下出现了更高要求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家长的溺爱

  家长们误把对孩子的溺爱当成了爱。家长们对孩子的溺爱是幼儿攀比的一个重要条件。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以为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就是爱。现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对子女过份溺爱,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不为孩子参加有益活动创造条件,不对孩子的错误行径下猛药,因而养成了幼儿好逸恶劳、好高鹜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吃玩、图享受的不良习惯,因其不思"一茶一饭来之不易"、不珍惜父辈的劳动成果,自然也就"视千金如粪土",不计代价、不顾后果,为求一己之虚荣的满足,与同伴进行盲目攀比。

  (三)不合理的奖励行为

  奖励是对幼儿的一种心理和物质的满足。奖励是指通过一种积极的强化方式来影响幼儿行为的教育方法,意味着对幼儿的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肯定或高度评价。满足幼儿合理的奖励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但满足不合理的奖励会使幼儿进入一种误区,使幼儿认为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为幼儿提出更多物质的要求奠定了基础。

  (四)家长的攀比心理和自卑心理

  家长的攀比心理是幼儿攀比心理主要原因。很多家长自身存在着攀比心理,孩子的攀比行为的出现正是家长们攀比心理的表现。别人的孩子有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什么,而且要比别人的好。别人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也要求他学什么,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与别人的孩子。孩子在同伴中的优越感是家长们的我满足。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