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浅谈在幼儿教育中几种引导方式的运用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3月25日 21:26:01

  【摘要】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邓小平1977年谈到教育问题时所说的话,时至今日,我们仍有必要以这句话来深刻反思教育现状。如今大多数孩子从小受到父母的呵护和疼爱,由于自己年龄特点和家庭环境的原因,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因此生活能力和正确对待问题的能力较弱。"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幼儿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它并不是让孩子去学会过多的知识,注重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能够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熏陶幼儿对美的认识和向往。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我们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用正确的方法示范引导孩子,同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用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遇到问题时多用鼓励的方式让幼儿大胆地探索尝试,并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也要引导幼儿及时发现身边的"美",陶冶孩子美的情操。于此同时,家长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一座家园共育的桥梁才能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引导;示范;游戏;熏陶。

  一、用培养兴趣的方法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我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主要是3-6岁儿童,这一时期的孩子主要的性格特征是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形成了一些行为习惯和思维惯性。3-4岁儿童的坚持性、自制力只是较0-3岁时有所提高,总体水平仍是较差的;只有到了5-6岁才有一定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但此时的自控能力还是比较弱的。由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一些行为习惯,但是坚持性一般,有较大的引导改进空间。心理成长才是这一时期孩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替他认知、面对一切事物,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提出的一些无礼需要,不尊重他,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教育培养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一)用正确的示范引导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的观点,可能很多老师会与我持有不同意见。这个说法是一个老幼儿教师传授给我的,起初我也不理解,但是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深深体会到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一日生活即教育",从幼儿早上来园到离园每个环节都渗透着教育,但并不是为了"教"而"教",它不等同于简单生冷的告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模仿性,对事物的好奇性等年龄特点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而使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举个教学中的例子:当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时,孩子A不小心把孩子B搭起来的积木碰倒了。孩子B非常伤心地痛苦起来,而孩子A则若无其事的走开了。这个时候有些老师为了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礼貌,便会督促孩子A去道歉:如"你弄坏了别人的积木是要说对不起的","好孩子是要在犯错误的时候向别的孩子道歉的"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将孩子A拉回孩子B身边,模仿孩子的口气说道:"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们一起把它们重新搭起来吧!"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老师做"。老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如果一切都是靠老师手把手来教,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给予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能够展现出自我教育的能力。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