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浅谈幼儿告状行为(2)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3月29日 00:07:21

  案例一:

  在早上的晨间活动中,孩子们不亦乐乎的玩着自己所分到的积木。过了好一会儿,孩子们的积木渐渐变成了漂亮的"成品",因此积木变少了,为了能使自己继续玩下去,丁佳立就开始动起了脑筋,去拿别的孩子的积木。因丁佳立平时比较捣蛋,孩子们就一一给了积木。此时,阳阳的积木也快搭玩了,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丁佳立有好多的积木,就跑到我的跟前,一边向我撒娇一边向我告状,说:"陈老师,丁佳立拿了别人好多的积木,你让他给我几块好不好啊?他凭什么拿那么多,又不是他自己的。"

  案例二:

  一天的餐前活动中,孩子们在图书角看图书,张熔手里拿了一本恐龙的书,看的津津有味。这时,鲍旭阳想把张熔手中的书拿过来,可是张熔哪里肯啊!使劲地把书藏在胸口。鲍旭阳见状,一边抢她手中的书,一边打她的头。这时张熔就过来告状:"陈老师,鲍旭阳抢我的书,还打我头" ……

  以上两个案例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孩子在告状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自己的不满之处。[案例一]中的阳阳为了得到丁佳立手中的积木而向老师告状,希望得到老师适当的帮助,让他也拥有好多的积木。[案例二] 中的张熔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想通过老师来制止鲍旭阳抢书、打人的行为,这种告状往往只建立在自己利益的基础上。

  2."检举"他人的不良行为,希望老师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

  这种告状往往是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幼儿向老师告状是基于他人某种"不当"行为,他们告状的目的并非为了让老师惩罚对方或制止对方的行为,只是想对他人的某种"不当"行为进行一番描述。即"检举"他人,以教师的"裁决"来调节自己的判断标准。幼儿的思维比较幼稚,他们对事物的是非观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喜欢把老师判断的是非观念当为唯一的标准,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遇到事情就特喜欢告诉老师,因此幼儿就无止境的告状

  案例三:

  在一次体育游戏中,我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合作游戏,好多小朋友都参加了本次活动,可第三组还迟迟没有动静,于是我走了过去,问孩子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张帆说:"老师,这个烽烽一点都没用,上次比赛就因为他长得太胖,跑路太慢了,因此我们组输了。"显然,帆显得有点不太高兴,但还是在使劲地鼓励着烽烽,今天你要加油,我们组输了的话,以后我们就不要跟你玩了"……

  案件四:

  在一次玩沙活动中我让幼儿来创建"城市中的高楼",我鼓励幼儿每人用自己的工具材料来开展想象,结果幼儿们争先恐后的在自己的地盘上建高楼,只有拉拉漫不经心的在造桥,家煜见了忙来告状:"老师,拉拉没有建高楼,而是在造桥"……

  [案例三]中的张帆为了检举烽烽上次体育课中的不良表现而向教师告状,希望老师知道万一我们组输了并不是我们的错,而是烽烽一人的错,想让老师知道这个事实。[案例四]中的家煜为了检举拉拉没有建高楼的行为而向老师告状,希望自己的发现得到老师的证实。

  3.幼儿为了维护班级常规秩序向老师揭发幼儿之间的行为

  幼儿对规则有一种刻板的认识: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是不容更改和置疑的。因此,一旦同伴间出现"违规"行为,他们经常会采用解释说理、提示的动机向教师告状。

  案例五:

  在一次绘画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安静地在自己座位上画画。但由于朱展央没有蜡笔,因此向同桌周振梁求助,想借蜡笔用一下,轻声的谈话声引起了徐越的注意,就跑过来告诉我,"他们俩人在上课的时候轻声说话",我随便说了声,"噢,老师知道了" 。又继续忙自己的事了,见我没什么反应,徐越又跑过来对我说了一句:"老师,他们俩个人还在说话呢。"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