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浅谈幼儿告状行为(3)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3月29日 00:07:21

  [案例五]中的朱展央违背了老师"上课不能说话"这一要求,于是,徐越就采用提示的方法向老师告状。老师没有及时回应他,他就继续向教师解释说明,抱怨对方的"违规"行为。对于这个阶段的幼儿来说,凡是教师要求的都是对的,不按教师的要求做就是错的,只要是没有听老师话的小朋友都不是好孩子。因此,作为班级规则的"忠实拥护者",他们会"检举"他人的违纪行为,并以实际行动进行干预,以此来维护"规则"。另外家庭教育也主宰着幼儿的身心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在家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皇帝,他们在家长们过度保护溺爱下成长, 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当他们走出家庭, 走进幼儿园时, 他们惯有的处事原则, 必然会导致幼儿之间的矛盾,而产生告状行为。幼儿的告状动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有时在同一件事中可能存在着交叉的告状动机,但无论哪种告状动机,无论中那个阶段的幼儿,这种告状行为都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行为过程。

  (二)幼儿告状的动机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心理、个性、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得幼儿在告状行为上呈现出由无是非辨别型告状到有一定是非辨别型告状的特点。老师要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指导,相信幼儿的这些良好心理品质会得到发展。幼儿的告状是自身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也是力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随着幼儿之间相互告状行为的增多,仔细分析他们告状的动机:

  1. 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

  指幼儿发现同伴侵犯自己的利益或同伴的行为与自己的意愿发生冲突,但以自己的力量难以做成某件事情或实现某种意图时,借助教师的力量,让教师为自己想办法或帮自己解决。

  2.试探老师对某种事情的态度

  指幼儿自己不明确教师的要求或意图,不确定同伴的行为是否违背了教师的要求或意图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3.表现自己

  每个幼儿天生都具有"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当看到同伴的"不当"行为时,幼儿会为了获得教师的好感、受到教师关注和认同而向教师告状,以此抬高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

  4.陈述情况

  幼儿会察言观色,能根据教师的言语或行为进行判断,及时向教师告状,陈述一种事实。

  5.利用告状来报复对方

  这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嫉妒或报复心理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6.检举对方

  这是幼儿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因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揭发他人的违纪行为。

  7.嫉妒他人

  当幼儿看到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产生了不安、烦恼、痛苦、怨恨等负性情绪,并企图破坏他人的优越状况,这会激发幼儿告状行为。

  三、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

  (一)教师与家长的观念态度都要:看起来在意,事实上忽略。

  不管幼儿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此时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法官,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

  1.宽容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幼儿体会到宽容的乐趣。要关于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别人的茬。

  2.处理告状不在于解决矛盾,而是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与自我

  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幼儿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太过于自我的表现。父母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幼儿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

  一个从小就具有领袖气质、充满自信的幼儿肯定不会有事没事地把"老师,某某又怎么啦"挂在嘴边。同时,家长也要教会幼儿不能太自我。否则,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坏的,就值得告状。幼儿期的幼儿爱告状的的确不少。但他们的告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那些不守规则的人。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