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幼儿早期教育浅析(2)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6月11日 11:04:10

  第三,教育方法是科学的。家长们注意让孩子广泛接触自然与社会;启发孩子的兴趣,在玩中学、在乐中学;重视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探索欲;能够把握教育的最佳期。第四,实施教育的主角是家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最重要、最关键时期的教育者。所有成功的实例都表明,合格的家长必须懂教育规律,有科学方法。只有家长合格,才可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第五,孩子的主动学习是关键。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实施指导,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效法其他家长的做法。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强迫孩子做不喜欢或者不感兴趣的事情。

  总而言之,所谓"天才"(更恰当地说是成功的人才),是适时与科学教育的结果。

  (二)对早期教育的理论思考

  1、早期教育能否培养出"天才"

  脑科学证明,人刚出生时大脑发育都在同一水平线上。除非个别人的大脑有缺陷,否则,没有什么天才与愚笨之别。所谓"天才儿童"的特殊性,仅仅在于比平常孩子发展得更快、更及时、更全面而

  已。这个发展得益于早期的教育开发。同一起跑线起步,教育是否及时和得法,效果大相径庭。

  从心理科学实验与理论研究成果讲,人的体质、智力、语言、性格、情感、品质的发育是从零岁开始的。大量国内外的事例也充分说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一不靠遗传,二不靠运气,三也从没有什么千分之几的";天才"比例限制。穆勒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很多人在幼年时期,一般来说,时间都被白白地浪费掉了。但是从我所受到的教育来看,正是在这段被大多数人白白浪费掉的幼年时期,我父亲没有让我的这段光阴白费。实际上,孩子们在这段时期是可以学到许多令人震惊的知识的。"

  从人的认识规律方面讲,存在决定意识,经历才能感知,学习才能促进发展。科学家生下的孩子并不天生懂得科学,政治家的孩子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了解政治,现代的克隆技术充其量只是克隆身体等实体,并不能复制"认识"(包括技能)。人的知识只能于后天通过教育与学习来获取,教育越及时,得益越早。据有关部门统计,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几乎所有的超常少年,都曾经有过早期教育的经历。

  2、早期教育始于何时为佳

  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如果从"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19世纪初德国的牧师卡尔·威特就提出了"儿童潜能递减法则",认为"教育开始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期的。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据后来许多"天才"儿童的家长(也包括刘亦婷的父母)说,由于采用了卡尔·威特的理论与模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无一例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日本的七田真提出了"智力发展递减说",认为"智力发展犹如一个等腰三角形,在0岁时发展最快,就是三角形的底,8岁时就到了三角形的顶端,智力再不能发展。那以后人们只能增长知识和技能了"。

  按照心理学与脑科学研究的成果,早期教育应该开始于0岁,即从夫妇结婚起,进行优孕、优育、优教。教育有相应的最佳时期(又称关键期或者敏感期)。孩子出生后的教育,如果能在最佳期内进行,孩子就能够达到峰值效果,即超出其他孩子,而成为成功之才。"一般孩子"之所以一般,原因也在于此。人的脑组织在3岁时达到成人的80%,所以人的语言发展、性格发展、动作发展、音乐发展、图形记忆等的关键期是0-3岁;人的求知欲望、思维习惯、想像力、品质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从1岁开始的。

  3、早期教育的内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当所教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从事再创造的活动,才会有效地被儿童所同化"。适当的内容才可能产生期望的教育效果。德国的卡尔·威特认为,教给3岁以前的儿童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具体内容是:使孩子"全面发展(品德、健康、才能,具有同情心、尊重他人、依靠自己、不偏废、献身精神)"、"培养信心(面对失败、奖励与夸奖,培养想像力)"、"防止自满"、"良好习惯(专心致志、敏捷灵巧、精益求精、坚持不懈)"、"与人相处(倾听、理解)"、"良好心理素质(勇气、独立意识、心理承受力、精神卫生、平静、争取、放弃)"、"享受真理的滋味"。

  4、成功早期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1)平等对待孩子:以身作则、尊重、友好、关注、多交谈、说理式、不训斥、不霸道、不欺骗、不吓唬、不包办、要耐心。

  (2)全面培养孩子:包括身体、习惯、品质、交往、意志、情感、勇敢、自信、爱问、表达、思维等各个方面的成长。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