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回应”可以从容面对——品名师课堂问答(2)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9月06日 11:26:17

  教师:你帮奶奶挑挑看到底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呢?你猜谁?

  幼儿:狐狸教师:狐狸吃了粽子它怎么讲故事呢?

  (幼儿做思考状,没回答)教师:狐狸平时是怎么说话的?

  幼儿:哩哩哩教师:狐狸吃再多的粽子,也是只能哩哩哩,讲不出故事的。找谁呢?

  (幼儿非常迷茫状)幼儿:兔子教师:噢,找小兔子,小兔子真愿意吃粽子讲故事,你们觉得行吗?

  幼儿:不行教师:为什么?

  幼儿:它还是不会(边说边摇头)教师:吃了粽子蹦蹦跳讲不出故事,再找找,能找谁。

  幼儿:小鸟,让小鸟吃粽子讲故事。

  教师:心里有故事,着急死了讲不出来。这里的动物是不行了,吃了粽子,肚子里有故事,可是讲不出来。找谁呢?

  幼儿:找我们幼儿活当中的人教师:为什么找人呢?

  幼儿:人会说话教师:对,吃了粽子人会讲故事……【分析】:追问是老师对幼儿问答结果表现出来的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是引导幼儿有向思考,对幼儿回答的下一步提问,让幼儿有的放矢。追问形式是多样的,包含因果追问、跟踪追问、发散追问等。案例中让幼儿帮老奶奶挑吃粽子讲故事的人,幼儿最先考虑的是绘本中已出现的小动物:狐狸。教师这时不急不躁地回应幼儿:"狐狸吃了粽子怎么讲故事?狐狸平时是怎样讲话的?狐狸吃再多的粽子也只会哩哩哩地,讲不出故事,找谁呢?"第二个小朋友想到绘本中小兔子,教师细细地引导到:"小兔子真想吃粽子讲故事,你们觉得行吗?为什么不行?吃了粽子蹦蹦跳讲不出故事,再找找,找谁呢?"可见名师没有用整齐划一的"还有吗?"这种低效的追问。整个过程,幼儿在不停地思考,意识到故事里的小动物是不行的,吃了粽子,肚子里有故事,可是讲不出来。经过思维的不断修复与完整,幼儿想到了找我们生活当中的人。教师不急不躁地一步一步追问给了幼儿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的"追问艺术"在本次活动上多次出现,这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与思考的,学习的是名师"丰厚"的语言功底。

  三、适度归纳,提升幼儿已有的经验规范而生动的小结性语言,可以帮助幼儿将原有的零碎的经验进行归纳、提升与拓展。小结要根据幼儿的需要灵活变通地进行,有时就一个问题、一个环节小结,有时在整个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结,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归纳、提升与拓展相关经验。

  【教学片段】:课题为大班《百家姓》

  幼儿将自己姓的字卡贴到黑板上。

  教师:这里有几个姓?

  幼儿:13个姓教师:数数,我们这里有几个孩子?

  幼儿:16个教师:孩子们,我们16个孩子怎么只有13个姓?

  幼儿:少了。

  教师:刚才你们不是说姓全在了吗?你知道你说?

  幼儿:有的姓跟人家的姓一样。

  教师:谁的姓跟人家一样?

  幼儿手指着说:她和他教师:两个姓一样的请起立,这个跟别人一样的姓,我们中国人叫它同姓。

  幼儿:同姓教师:我们大一班集体中有同姓的,除了我们伙伴当中有同姓的,在家里谁和你同姓?

  幼儿:我和爸爸姓教师:除了爸爸以外还有谁?

  幼儿:爷爷、叔叔、姑姑……教师:我们都知道家里爷爷、爸爸、叔叔、姑姑、姐姐等与你同姓。除了家里有和你同姓的,你猜今天在场的哪么多老师当中有和你同姓的吗?

  【分析】:在案例中,教师开始让幼儿找出出现的问题:16名幼儿上课可为什么黑板上只有13个姓呢?幼儿立刻反应出来:"有的姓和人家的姓一样。"教师请同姓的幼儿站起来并及时进行小结:"这个跟别人一样的姓,我们中国人叫它同姓"。接着教师巩固这一概念拓展出去:"我们伙伴中有同姓的,在家里谁和你同姓?""你猜猜今天在场的哪么多老师当中有和你同姓的吗?"这样的小结提升及时帮助幼儿梳理了已有的粗浅经验。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回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它需要我们在不断反思中积累,在细细研究名师的一言一行中学习成长。观摩了名师的现场教学活动,我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回应能力加以反省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注意倾听幼儿的声音?对幼儿的意思都读懂了吗?自己是如何回应的?回应有效吗?如果无效,该如何调整? 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回应时的语言贴近幼儿吗?幼儿都能理解吗?是否做到科学性、简洁性、逻辑性、形象性、诱发性?在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采用不同的回应方式?回应是否有针对性?相信经过这样一次次的反思与调整中,也能从容地进行有效回应。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