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性教育(5)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12月17日 20:44:57

  (四).把握师幼互动的节奏是幼儿视界融合的体现

  把握师幼互动的节奏就要求幼儿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种"平视"的眼光去看,去观察,去发现儿童对人,对事所持的各种内在尺度,也即是他们对其他人所给予的各种期望、企盼、要求等。它既不是"俯视"也不是"仰视",而是与儿童的目光在同一地平线上的"相接"。正是通过这种相接,教师的眼睛通向了儿童的生活与心灵,去理解他们的"几多欢乐,几多愁",了解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内在尺度,肯定他们的动机、意愿、需要与冲动。这种平视它所能,所要体现的是一种"视界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儿童的现实,也看到了他们的可能;不仅看到他们的突然,也看到他们的应然;不仅看到了他们的今天,也看到了他们的明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幼儿教师能够为儿童们设置一种合理,充分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也使他们能够在被理解中充分享受儿童生活的幸福。

  以上实例和理论说明,把握好师幼胡动的节奏,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快乐才是游戏的动游戏教育更科学的关键。然而,教师怎样才能在活动中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

  (一).把握好与幼儿的互动节奏,就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兴趣与需要,不要仅仅以"我想怎样教"来设计活动;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的觉察到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什么,能够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及步骤。

  (二) 要把握好与儿童的互动节奏,要求教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要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儿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要允许儿童去"犯错误"不要急于用成人认为"正确"的方法或观点去框住儿童的头脑。

  (三) 要把握好与儿童的互动节奏,要求教师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渐进过程。即使是成为也不一定通过听一次课就能全部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的全部内容。成人可以通过复习来整理,帮助自己深化认识,然而,儿童是不能像成人那样做的。他们的理解发生在活动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重复。因此,不要指望儿童可以通过一次活动或一节课就可以真正理解。人的经验是多次实践积累的产物,但实践积累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四)要把握好与儿童的互动节奏,要求教师像平时放慢说话和走路的速度,以适应儿童说话,走路的速度一样,以儿童"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而且还要适应每个幼儿的学习速度,因为不同的儿童,学习速度是不同的。教师不要拽着儿童的手,生拉硬拽的强迫儿童跟着自己"跑"。

  总之,教师在儿童游戏过程中,可以"教"很多东西,包括游戏本身的技能也可以用很多的方法来"教"。教育实践的游戏中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是教师与儿童教与玩的活动。在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是利用游戏教育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保证游戏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尊重儿童游戏的主体性,发挥儿童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那么在游戏中教师的"童心"、细心和耐心及对儿童的尊重、理解与包容是游戏开展的前提,而让幼力在游戏中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快乐才是游戏的动力所在。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