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谈谈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2)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4年03月05日 10:18:58

  1、材料应有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是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的。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如在“有规律的排序”区域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形形色色的木珠、塑料棒、纽扣、几何图形、水彩笔等材料,让幼儿按长短拼接塑料棒、按形状粘贴几何图形、按颜色串木珠链子、按大小摆放纽扣、按范例添画或自画美丽的花边等等,使幼儿在对这些材料的拼、贴、串、摆、画的摆弄操作中,感知体验有规律排序的多种方法,积累同类型的多种经验,从而概括和抽象出有规律排序的概念属性。

  2、材料应有层次性。幼儿的思维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发展的,经历了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思维——初步抽象逻辑思维四个发展阶段。为了适应各阶段幼儿的不同思维形式,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在同一类活动中提供多层次的材料,以满足每个阶段幼儿的需要,使他们在每个阶段都获得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数概念从直观水平向抽象概括水平发展。如“配对”练习中,可以是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也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可以是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此外,层次性还体现在根据同一目标的不同层次要求,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以适应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能力水平。如区域活动“分类”中,我提供了维度不同的操作材料:颜色、大小相同,形状不同;颜色相同,大小形状不同;颜色、大小、形状均不同,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自由选择,以满足每一个幼儿的需要,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3、材料的多样性。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要求,投放充足的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游戏性强的活动材料。教师可在同一区域内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现成和自制的科学玩具、分类图片、分解盒、计算盒,幼儿可操作的或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观察不同的活动材料等,从而吸引幼儿主动来数学区进行活动。如我在活动中还把分类图片、计算盒、分类盒这些对幼儿来说比较枯燥的活动材料,重新设计,创造出一套可爱美观的“神奇的夹子”系列玩具,让幼儿通过这小小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塑料夹,为螃蟹和毛毛虫夹上可爱的脚,为太阳夹上美丽的光芒,为孔雀夹上漂亮的羽毛。这样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帮助幼儿进行了分类活动,练习了加减运算,数的分解组成,而且他们积极动脑,根据夹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把这些美丽的事物打扮得更漂亮,更生动。例如:有的幼儿会为螃蟹夹上八只不同动作的脚,有的幼儿把孔雀的羽毛打扮得更漂亮,而在打扮羽毛的同时,他们又利用塑料夹的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进行了排序活动,这样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4、材料的可检性。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不仅只有数学区,还有其它领域的区域活动,而区域活动时幼儿的流动性较大,这使教师观察和指导具有一定的困难。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方法之一就是把操作结果的正确与否寓于材料的设计中。如小中班,一般可提供镶嵌式的材料(即上下镶嵌和镶嵌孔板等),及翻版拼图式材料(即幼儿按底版上的要求,逐一把相应的小方块摆在相应的位置上,操作完毕,翻过小方块,如正确就会出现一幅美丽的图案)。这样,幼儿在操作中不仅可以自己检验操作结果,也可以在操作中不断尝试,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成功。到大班除继续使用翻版拼图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书写记录表等材料,要求幼儿把自己在操作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结果用图画的形式(无论是实物描绘、半抽象的点图、或抽象的符号都可以)记录下来,并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教师就可以从记录表上或活动后的交谈中来了解幼儿的操作情况,了解班上每一位幼儿所具有的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以此为依据并结合教师自己的观察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以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进行有效的指导首先教师细致的观察是关键,通过观察,教师能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身心水平的新发展,判断幼儿的发展与自己预想的步骤是否吻合?确定所设的目标是否适宜?每个幼儿需要因人而异地给予哪些及时和必要的帮助,预设的材料是否引起幼儿的兴趣?难易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添加辅助材料等等,通过观察获得了准确的信息后,便可以进行适度的指导。

  1、适度的间接指导。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时,不要急于打断幼儿的活动,讲解自己的观点,而要先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然后再依据幼儿已有的思路开展教育。例如:在大班分类活动中,通过学习,我请幼儿把动物按照胎生的和卵生的进行分类,有的幼儿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分类,而是自顾自的在摆弄图片,这时我没有立刻阻止他,而是参加了他的活动,发现他正在把动物卡片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分成三种。这时我就及时表扬他分的很好,然后又进一步帮助他了解什么是胎生动物、卵生动物,并根据幼儿对动物认识的深浅程度,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外形、特征等(冬眠和不冬眠、四条腿和两条腿的、吃肉和吃草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等)并根据动物的这些特征,启发幼儿再分一分,看一看你还可以怎样分,是根据什么分的,这一下幼儿的学习兴趣更高了,小小的分类桌边吸引了更多的求知者。通过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和引导,幼儿不仅完成了自定分类标准,还进行了多角度分类。同时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精神。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