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谈谈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3)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4年03月05日 10:18:58

  2、适时、适度的提问引导。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时提问引导过早,则会让幼儿失去主动探索的机会,引导过迟则会让幼儿放弃探索。那么,何时介入最合适呢?我认为当幼儿的探究行为或结果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时要介入,当幼儿有求助需要时要介入,当幼儿发生困难,如发生纠纷或活动有停顿或放弃现象时教师应准时介入。

  适度就是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多给幼儿以鼓励、启发、挑战、暗示。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探索。例如:在大班认识正方体的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正方体有六个面、十二条边,我准备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正方体,请幼儿亲自触摸感知,但幼儿还是难以理解,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这时我就有意的把这个难题交给幼儿:“怎样才能知道正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边呢?请小朋友们想个好办法。”这时幼儿的兴趣来了,有的说 可以把正方体拆开;有的说可以在正方体上记数,每数一个面按照顺序记上一个数字;还有的说可以把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图上不同的颜色,有多少种颜色,正方体就有多少个面。至于边,幼儿更是想出了用线绳测量,用火柴棍测量等多种方法,于是我根据幼儿的想法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幼儿高兴极了,大家在共同的活动中,拓展了探索的方法,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很难区分是教师在引导幼儿还是幼儿在引导教师,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更加体现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

  五、活动的评价在数学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活动目标,及观察收集到的幼儿操作情况做出恰如其分的全方位的评价,这对幼儿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数学区域活动的评价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对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幼儿操作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幼儿的思维过程,对过程的评价就是对思维的评价。一般可通过组织幼儿交流(结合图画记录):自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发现?有时幼儿往往集中于材料的表面特征,在描述材料的动态过程则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幼儿表述操作材料的过程。例如教师问:“你看到什么啦?”幼儿:“我有时看到三辆汽车,有时看到很多辆”“那你什么时候看见三辆汽车?什么时候看见很多辆?“这会让幼儿明白三面镜子摆放的角度不一样,映出的物体个数就会不一样,这样可以提高孩子表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欲望。还可以让幼儿讨论、评一评谁的方法最规范,怎样做最好,谁的记录最清楚、最明了,使幼儿在互帮互学中发展思维,提高比较辨别能力,促进幼儿数学语言的发展,初步培养科学规范的操作技能。

  2、对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可通过评一评哪组合作的好,哪个能克服困难,哪个操作精细,培养幼儿重视数学学习的良好品质,即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对操作结果进行知识性评价。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摆弄、操作材料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是零星的、粗浅的、感性的,需要教师的归纳和评价,使之条理化、理性化,以帮助幼儿建构初步的较为完整的正确的数概念。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数学区域活动的教育潜能,教师就应根据幼儿学数学的特点,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教学上的需要,精心地为幼儿创设和设计数学区域活动,提供适宜地操作材料;要仔细观察,给予幼儿适时适当地(直接或间接)指导,并根据幼儿操作情况进行评价,及时调整目标和材料。让数学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平台,实现幼儿自主发展的目的。

  参考资料:

  1、  肖湘宁。《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2、  周希冰,《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潜能》,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1999、53、  吴雪英,周俞慈,《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探索》。学前教育文荟,2000、54、《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湖南长沙师范学校主办,2003、9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施行)》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