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3)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06年12月11日 10:25:41 

溢地欢迎你,都会争先恐后地和你交谈,个个俨然是这个“家”的主人,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笑,他们和每个人都特别亲,这里的孩子们自信、热情、乐观和勇敢。

  再次是规则意识的增强。在混龄班每个孩子似乎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当好朋友离去和新朋友加入时,他们依依不舍之余又欣喜不已。新的成员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不用老师过多的指导,就能潜移默化地形成规则,如:小女刚入园几天,喝水时似乎没看到前面有孩子在自发地排队等候,径直拿着杯子去接水,马上有小朋友检举:“××× 喝水插队!”小女明显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已既成事实,怎么办呢?这时一个大孩子帮他解了围:“她刚来,还很小,我们让着她吧,下次她就知道了,”从此,小女很自觉地恪守着这个集体里约定俗成的规则。

  由此可见,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秩序感、行为准则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做一个良好的家庭成员。

  教师们心态的变化

  两年前,教师们对混龄班的作用和意义还带着一种怀疑的眼光,带着一种任务意识在工作,通过多次的反复学习讨论、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教师们既分工又如合作,孩子们既分组又混合,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摸索,从孩子们身上的变化,教师们感到这种混龄模式的神奇。慢慢地,教师们通过在实验观察中记录孩子们的表现,测查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发放父母问卷调查表,个案分析等,结果是令人满意的,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孩子们的发展水平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们由此尝到了甜头,毫不犹豫地肯定了混龄这种模式的可行性,信心更加坚定,并且为下一步的继续深入研究攒足了劲头。

  当然,混龄教育模式也非十全十美,也非克服独生子女通病的“灵丹妙药”,但它一定是可行的,也是值得我们幼教工作者探索的一片新领域。

  给孩子“借”兄弟姐妹 

  天津河西区一家幼儿园特别组织了社区孩子与幼儿园孩子的混龄游戏活动,孩子们不分大小组织成10多个“大家庭”,体会了一回互学互助的快乐生活。 

  300多孩子“没大没小” 

  周末上午,社区里的孩子们来这家幼儿园玩,老师们没有像往常的开放日一样把园里园外同龄的孩子组织在一起开展游戏,而是把孩子们不分年龄大小编成10多个大家庭。这些“家庭”中最小的孩子1岁左右,年龄最大的6岁。老师告诉孩子们:“同在一个家庭的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哥哥姐姐要照顾弟弟妹妹,年龄小的也要尊敬哥哥姐姐。”孩子们一下子和这么多兄弟姐妹相处在一起,觉得既开心又有点紧张。 

  照顾别人的感觉真好 

  很多研究表明,儿童的交往需要是与生俱来的,而人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昨天在游戏现场记者发现,孩子们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时都非常成功。当小孩子操作玩具时,大孩子会非常耐心地指导,有的大孩子还把弟弟妹妹集中在一起给他们读书、讲故事。 

  一个6岁的小男孩说:“当哥哥的感觉真好,弟弟妹妹们特别相信我,我要给他们做榜样。”小孩子们更是开心,他们感受着哥哥姐姐给予的温暖,这种乐趣是他们以前没有感受过的。 

  混龄班尝试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