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洞中取物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07年02月02日 13:24:41 


  案例:洞中取物

  观察时间:12月12日

  观察背景: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孩子们用完午餐在阳台上,边玩玩具。游乐冬日温暖的阳光,孩子们也显得格外的活跃,同伴之间互相交流,分享着自己带来的玩具。一切显得那么和谐和温馨。

  观察实录:

  坐在空调机旁边的几位孩子发现了空调架下的小洞,他们对这个小洞洞产生浓厚的兴趣。孩子的特点就是往小洞洞里面塞东西。赵孝南把自己的玩具手机塞了进去,这个小洞洞正好容进一只小手机的空间,于是,赵孝南塞进去想拿出来,但是够不着,越是手伸进去手机越是往里挪。这是他着急了:蔡老师,我的手机拿不到了。我看了一下,这个洞洞两边是相通的。于是,我就说;自己想想办法,怎么拿出来。这时陈丹尼来了,“我来用笔拿(是她磁板笔)由于笔太短不但没拿到,而且没拿住,笔也一起掉进了洞洞。这时,陈丹尼着急了“老师,我的笔掉进去了,你帮我拿一下”我说:怎么帮呀?他说:你的手指比我们的长,能拿到。(在我们的身体中有过比较)。我试了试没够着说:要用长一点的东西帮忙。这时,赵孝南好象受到了启发,马上跑到晒在太阳底下消毒的积木那里,用长条积木拼搭成了一跟长长的小棍,只见他熟练的拣了几根相同的长条积木,很快拼好了。来到空调机旁对着小洞伸过去,这时在洞洞的另一头出现了手机,他拿到了自己的手机,擦了擦灰尘,紧紧捏在手中。陈丹尼见状,马上学他的样也用小棍在洞洞里藏,在洞洞的另一头出现了她的磁板笔。她高兴的跑道我面前说“蔡老师,我拿到了。”我看到了整个过程,为孩子的成功感到高兴。

  反思与对策:

  皮亚杰的“平衡因素论”指出:在求知活动中,主体是主动的,因而,在他面临外部质疑时,孩子们就有所反应。从而使他们内部认知结构趋于平衡。活动中教师在孩子请求帮助时,没有马上回应,而是在观察的基础上给幼儿探索设置疑问,促使他们积极有所反应,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的探索,找寻结果,最终使他们的认知结构达到更高水平。先用手指,再用笔,最后借助辅助材料拼搭,最终拿到手机。

  因此,当幼儿的探索趋于停滞状态时,只要教师提出问题,营造新的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从而是活动更具有生命力。瑞吉欧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给孩子“告诉我们,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中有价值的问题与活动,让孩子投入新的思考,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挖掘有价值的东西。在洞中取物

  这个活动中孩子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是有价值的。

  首先要明确观察手段,看,听。观察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倾听幼儿的对话,捕捉观察的契机。

  其次,观察要针对活动目标,在观察的基础上,在幼儿偏离目标时及时拉回来。

  观察前明确目的,观察时就有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随意性。每次观察,事先教师应清楚:观察什么,为什么而观察,观察要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上一篇:参观建筑工地
下一篇:喂白鹅
  • 启蒙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