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放飞手中的风筝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3月18日 16:09:07

  在一次题为《泥土里的小动物》的科学活动中,孩子们拿着小铲四处寻找,他们发现了小虫子、小蚯蚓,就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我则充满激情地随孩子们一起看着,胆子大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捉,胆小的孩子,想捉又不敢。我其实心里也有些怕,可是为了更好地感染胆小的孩子,也捉了一条蚯蚓。胆小的孩子不怕了,也试着去捉蚯蚓。由于我自己对这些扭来扭去的小东西心存胆怯,所以我并没有提许多关于蚯蚓的问题,而是问:“又谁知道关于蚯蚓的事情?”还让知道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来提问,请其他幼儿来回答,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我也充当小朋友做解答。不知不觉地幼儿掌握了许多关于蚯蚓的知识。因为我一时的胆怯,在活动中也用孩子的眼光来打量世界,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勇于尝试,使整个探索活动中,幼儿都处于主动、兴奋和思考之中,成功地达到教学目的,真是意外的收获。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常见的发散思维,就是能够让孩子想一想的方法,这时孩子的情绪是比较高的,然而我们的教学过程一般也就草草地结束了,就如同断了的风筝。孩子们的所想得不到梳理,因而幼儿的思维也就不能很好地、系统地发展。而在这次活动中让幼儿在先,教师在后;活动在先,讨论在后;提出问题在先,结论在后。使幼儿的思维空前活跃,符合幼儿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心理特点。就在想想、说说、做做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如果我们把活动中的幼儿比喻成放飞的风筝,那么活动中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将教育活动贯穿于游戏之中,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就如同给一个个风筝插上飞向更高的翅膀,而风筝的线,则是实验验证所指向的知识点,在一次次的放飞中、验证操作中,幼儿寻找到了追求的真理,回答了幼儿的质疑,获得了内化的知识经验,可见插上翅膀的风筝如虎添翼。

  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学习,究竟有什么优点呢?在这次活动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激活幼儿原有的知识点。

  幼儿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虽说同在幼儿园,但个性差别还是存在的,即便是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存在经验的差别,也就是说环境与幼儿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正是由于激活了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使我较全面地掌握了幼儿发展状态。如:有一小部分幼儿从没有去过田野他们分不清楚虫子与蚯蚓,甚至把蚯蚓当作蛇;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都认识蚯蚓,还可以说出许多虫子的名称。反映了不同幼儿的不同知识经验。

  二、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宽广的空间。

  幼儿的思维活跃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为幼儿提供了可供他们想象的空间,在这次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做小老师提问、思考,了解蚯蚓特点和与其他虫子的不同之处,尝试自己去捉蚯蚓,感知蚯蚓的特点。最后,集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为幼儿的思维插上了高飞的翅膀。正是这巨大的让幼儿思维想象的空间,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变被动的看、听,为主动的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地向教师发出让我来的信号。

  三、为教师全面了解幼儿原有的水平提供了依据。

  当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教师便可以了解到幼儿在这个活动时最初的水平。如:有些儿童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发现第一条蚯蚓时便叫起来:“老师,这儿有一条蛇”,可见,这些孩子没有去过田野的经验。这样他们的生活常识经验的状况在我心中有了最初步的了解,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要促进孩子发展就要先了解孩子。这样在活动中为我了解孩子提供多么好的机会。

  四、为幼儿系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途径。

  当幼儿回答了提出的问题时,实际上就已经展示了他们个性化的一面。例如:有的孩子面对光溜溜的,扭来扭去的蚯蚓与其他虫子时,他要克服自己心里的害怕去捉他们,还要仔细结合生活的经验,为其他不知道的幼儿介绍自己的知识经验,告诉同伴哪个是蚯蚓,其他虫子的名字。就这一环节而言,对于充分展示幼儿个性化,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这也正是符合了对每个幼儿提供他们发展的空间的要去,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了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目的。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