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美化教师指导语言 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2月12日 20:16:13

  《幼儿教育纲要(试行)》指出,艺术教育要使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对于刚接触绘画的幼儿来说,对一切都很陌生,辨别方位的能力很差,手眼不协调,握笔困难,控制笔更难,如果立刻要求他们画出什么图像,只会增加幼儿紧张情绪,因此不必强求幼儿画出什么东西,而应开展一些有趣的绘画游戏等,运用积极、有效的语言,培养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他们善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语言指导是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最常运用的主要的指导形式。所谓的语言指导,是指在活动中,教师借语言媒介,通过谈话、讨论、提问等方式,向幼儿传递教师的意图,旨在对幼儿美术活动及时地起着促进、帮助、引导的作用,如果在实践中,教师指导语用得好、用得巧,那将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下面就如何运用“语言指导”这一方式,浅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童话式的语言指导,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运用童话式的语言指导幼儿不断提高绘画水平,是小班幼儿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有一次,一个孩子在画葫芦时,下笔时画得太小了,想画另一张,我有意地“误解”道:“葫芦妈妈身边长了一棵葫芦宝宝,你先画了小宝宝,妈妈长得什么样,快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孩子一听,高兴了,马上回到座位,在小葫芦旁边画了另一些小葫芦,画完还跑到我身边告诉我:“你看,葫芦妈妈生了这么多小宝宝。”童话式的评语还能对孩子的每一点发现、创造和进步给与温馨的表扬、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用语言引导起孩子对绘画的兴趣。

  在美术活动的准备和开始阶段,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去捕捉和表达周围世界充满情趣的“点”,与孩子产生共鸣,传递惊喜与激情,进而用富于童趣的语言自然地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如带孩子画小花时,就带孩子外出散步,让孩子与花儿谈心:“花儿花儿,你觉得你哪儿最美?想不想让我们给你照张像?”画小兔吃青菜时,拿颗青菜逗逗小兔:“小兔,站直点!坐坐好!让大家瞧瞧你的背面,小朋友给照张像(示意孩子用手模仿照相机拍摄)!” 这些充满童趣的指导语在“无意”之中往往使孩子油然产生作画的欲望。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蜗牛赛跑”、 “小熊跳舞”等手工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运动、食物或其它事物为题材,如在印章画“小兔的新衣”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切成各种图形的蔬菜(胡萝卜、藕)等等,让幼儿欣赏,以“小兔今天要去参加朋友的生日晚会,要穿一件漂亮的衣服,可商店已经关门了,小朋友想不想帮助小兔。”为线索,让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衣服形的纸上,一件件漂亮的新衣就这样完成了。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为小兔做新衣,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又如在“我爱吹泡泡”绘画活动中,我事先准备好几瓶肥皂水,让幼儿在室外玩“追泡泡”的游戏,并引导他们观察泡泡的变化(由小到大),让他们在快乐地游戏中感知泡泡的产生、变化和特点,再适时地结束游戏,以“泡泡这么有趣,可是一会儿就变不见了,如果我们把它画下来多好啊!”激发幼儿画泡泡的兴趣,而先前直观的泡泡游戏使幼儿在作画时更好地把握泡泡的特征。此次绘画活动由于游戏的引入,绝大多数幼儿较好地完成了“吹泡泡”的作品,面对看似平常、无生命的景物,有了教师生动形象的指导语,都将使孩子观察时心领神会,作画时得心应手,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也大大提高。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