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浅谈幼儿教育理念发展趋势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3月29日 21:27:49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目前已经进入生态文明构建和发展的时代,尔今天的幼儿既在生态文明中成长,又将在未来承担者这一历史使命的任务。因此,对幼儿教育引进生态观以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幼儿成长的起跑线上,我们办幼儿园就迫切需要树立生态观,形成生态意识,并落实到我们的教育行为和实践中去。

  (一)观念的更新是一个持续发展逐渐提高的过程。

  在幼儿教育中引进生态观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新观念,而观念的更新是一个持续发展逐渐提高的过程。

  当今世界关于婴幼儿身心发展和保健、教育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异常丰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不需要从头做起。然而,学习和借鉴是为了提高,这就必须通过实践,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意识。这就是说要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之路。实际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20世70年代末,我们开始从幼教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借鉴有关理论来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改革向前发展。然而,每前进一步都会出现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又促使我们去寻找相应的理论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运用理论的能力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运用理论的能力越来越高,改革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今天,我国幼教领域出现了异常丰富的前所未有的创新成果就是现实的明证。

  且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观念更新"不是一般地从理论上提出一个新观点,而是从我们的幼教改革实践中升华而形成新观念,这种观念应该成为我们自己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向前发展而持续深化更新。

  现在以"综合教育"改革为例,来回顾我们这些年来在实践中观念更新的过程。8O年代初,有些幼儿园老师向我们理论工作者提出要求:改革分科教学,把几门学科综合起来教学,以减轻教师和幼儿的负担。当时,我们找到并运用了系统论的一个观点:系统是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其效果将大于各部分相加之和,从而提出教育内容的综合、手段的综合、过程的综合,并据此建立起主题系列。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改革缺乏对教育目标的研究。因此,在1987年开始的"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课程"的探索中,我们首先对教育目标进行了反复研究,从而使综合课程的结构得到了改进。同时,我们认真研究了陶行知、陈鹤琴当年创办农村幼儿园的理论和经验,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课程设计。从那时开始,我们意识到在课程研究的理论指导方面,继承与发扬我国幼教先驱者的思想和引进西方理论都是必要的,而且两者要尽量相互结合,从而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观念。

  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接触到人类发展生态学,并提出了"重视社会生态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同时"利用生态变迁促进幼儿发展"的观点。关于前一点,我们积极提倡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生态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但对后一点"利用生态变迁促进幼儿发展",直到1993年开始探索"2至3岁儿重综合教育课程"时才有所思考,思考的重点是如何使孩子从生态观上顺利地过好入园关的问题。

  上述观念更新的过程实际上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吸收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一方面互相交流共同研讨。可以说,这种观念的更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在幼儿教育的成长起跑线上树立生态观很有必要。

  从儿童观的发展来回顾我们观念更新的过程,从中认识树立生态观教育的必要。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受建构论(由蒙台梭刺和皮亚杰先后提出)的影响,认识到"儿童的认知是由他自身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因此开始重视为儿童提供操作的机会,强调变灌榆知识为发展智力,提倡将发挥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后来我们认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的主体发展观,把我们的教育目标定在"使幼儿的身体、认知、个性、社会性情感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全面发展的、轻松自由的环境,使他们摆脱人为的束缚,得到科学的发挥,促进他们的主动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课程改革方面,广大教师就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开发幼儿的潜能、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进行了多方面探索。重点从幼儿言语表达、身体活动协调、生活技能启蒙三个方面将幼儿领进生态文明学习园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年来,老师们又开始通过直接观察来认识和了解孩子的潜能和发展需要,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而不是单纯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更强调从儿童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教育计划,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儿童观的一大进步。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