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浅议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3年04月19日 15:58:21

  幼儿期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可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小班幼儿对于规范和要求的认识较为模糊,其行为常常随着兴趣而转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但小班幼儿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最适宜。家庭对小班幼儿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容忽视,幼儿园不仅要在教育理念上与家长达成一致,更要在方法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有效的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家园合作  小班幼儿  良好生活习惯中国有句老话"先入为主",所以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过度到幼儿园生活的"必修课",也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第一个环节。小班是幼儿踏入集体生活的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确实,幼儿园的许多活动(特别是小年龄幼儿)都是在生活中进行。因此,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呢?首先我们先要找到幼儿不良生活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然后再采取针对措施。

  一、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家园合作缺乏一致性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园积极配合。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被动接受和完成任务的心理。如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家管不了,将教育幼儿的责任完全交给幼儿园,寄希望于教师;有的家长认为,幼儿既然已经进入幼儿园,家长只需要配合教师的工作,一切都听教师的;只有少数的家长认为,幼儿的习惯培养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推进,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此外,还有极少数家长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持无所谓的态度,如幼儿园要求幼儿独立进餐、不剩菜剩饭等,家长却放宽要求,导致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中的表现完全两样。这样缺乏一致性的习惯培养就会大打折扣,幼儿的行为出现反复现象。

  究其原因:

  1.家长对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少家长忙于工作,缺乏管教孩子的时间,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会随着幼儿的成长自然形成,因此持消极等待的态度,而不是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或者一些爷爷奶奶带孩子就会溺爱孩子,要么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要么对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起到很好地督促和引导作用。

  2.家长缺乏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方法。

  虽然现在家长的素质普遍提高了不少,很多家长也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疑难困惑,比如既想尊重幼儿又对幼儿耍无赖没办法,尤其是对培养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这种细节的事感到束手无策。

  3.家长过于溺爱幼儿,习惯在生活上包办代替。

  现代家庭大多数是核心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围着一个小孩子转,最容易出现过分宠爱和溺爱,看到幼儿自己动手很慢或者对幼儿什么事都不放心,对幼儿的一切都包办代替,造成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薄弱。所以要与幼儿家长交流沟通,转变他们包办代替的思想。

  (二)家园之间缺乏同步性这主要表现在,家长能够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也会配合幼儿园教育,但在配合方向上往往出现偏差,如幼儿园在某一阶段致力于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却致力于让幼儿学会爱惜物品。由于家园之间的教育缺乏同步性,导致幼儿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强化,不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家长坚信自己的理念和做法是正确的,所以在主观上不配合幼儿园;二是家长与幼儿园缺乏沟通,对幼儿园近期的教育重点缺乏了解,所以在配合上会出现偏差;三是家长没有与幼儿进行充分的交流,不善于观察幼儿,使幼儿的正确行为得不到及时强化。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