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论文:玩学做(3)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2年12月26日 09:17:21

  三、动中学到数学知识。

  因为是农村幼儿园,保育员阿姨配备得不够多,加上一个班只有一位老师,午餐时间分碗就成了我们小班老师的心头之患,班上有38位小朋友,为此我在排课桌上动了一番脑筋,两边都是3张课桌,中间两张课桌,左边每张桌上都排了4个小朋友,右边每张桌上排了5 位小朋友,中间左边一张桌上坐5 位小朋友,右边一张桌上坐6位小朋友,一下子让他们知道,整个教室中,课桌按教室所处的环境一分为二,右边的都比左边的多一位小朋友,从而孩子们都知道右边的小朋友多,左边的小朋友少,于是巩固了哪个多,哪个少这一知识点,而在分发碗时,我让小朋友做“我是发碗高手”这一活动,我先请能力强的几个孩子跟着我一起分碗和调羹是,我要求他们一边数数一边摆放饭碗,再放汤碗,分完碗后,再分调羹,从而孩子又学到了一一对应的知识,分完后,我再和所有孩子一起数碗和调羹,经过多次这样的活动,让小朋友让聪明的孩子每张桌上的人数,碗的只数,调羹的数量有了很深的印象,一般的孩子也学会了数数,不出两个月,班上有3 个孩子自告奋勇接下这一艰巨的任务,开始,我还不信任他们,跟在他们后面检查,让我惊讶的是,他们能准确无误发完碗和调羹,甚至,有些小孩生病不来了,他们居然也会发准确,让我深切感受到:如果把这些任务放在数学课上,我想喊破喉咙效果也甚微吧。数学来自生活,那么数学回归生活不乏明智之举。

  (三)重视幼儿在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操作活动作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已为广大幼儿教师共识。我针对本班孩子在操作活动中单纯地用眼睛看,并不能解决知识内化的问题,即使再用语言表达一下,也不能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幼儿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直觉行动进行思维,需要实际操作物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经过反复地摆弄和探索,把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的操作,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头脑中进行,解答那些需要逻辑思维的问题,发展数学能力这种特点,对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操作活动的现状进行探索,以达到在操作活动中促进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形成初步的数学能力的目的。为此我在数学活动中对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研究:

  1、合理运用操作活动的组织形式。

  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最为突出。把应该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根据教育阶段的需要将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育环节,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以发挥各处的优势和整体功能。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中,首先,利用集体操作活动认识梯形的特征,然后,由各种具体的教育目标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即:(1)从多种单一图形中找出三角形;(2)在各种组合物体的图形中找出三角形;(3)利用各种材料拼成三角形;(4)利用三角形组合成各种实物图形。这四个小组中,难度成阶梯状层层递进,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小组,进行不同层次的操作,在操作中可请各种操作较规范的幼儿进行演示,以指导较差的幼儿,帮助幼儿慢慢地从低层次过渡到高层次,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2、恰当选择各种操作活动类型。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设计合适的操作类型,将验证性操作、探索性操作、创造性操作依据教育实际进行选择并有机配合,幼儿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相对自由地进行操作、比较、探索,积累感性经验,并进行有关归纳、概括。例如在按量对应,感知数序的教学中,首先在探索性操作活动中,通过让幼儿给梅花鹿点数并排队感知1、2、3有先后的关系;其次,在验证性操作活动中,通过给梅花鹿找家巩固了物体与物体间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最后,在创造性操作活动中,让幼儿给4条鱼喂小虾吃,使孩子知道了不单单是1、  2、3之间有数序关系,其实还有更多的数按照一定的顺序在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在此教学过程中,操作过程环环相扣,操作类型相辅相存,幼儿在这一系列操作中步步接近和抽象出数字之间数序的数学内涵。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