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上海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13)

妈咪爱婴网 yuncheda.cn 2012年02月22日 12:27:26 
.Л.Рубинштейн)等将儿童的观察分为比拟的解释阶段、感知属性与外部联系推理解释阶段和内部联系的推理解释阶段。

 

1.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在观察的过程中儿童需要在观察对象中去注意什么,寻找什么,让观察有选择性和针对性。有研究者(姚平子,1985)对36岁儿童进行研究,要求他们分别在图片中找出相同的图形、图形中的缺少部分、两张大致相同的图片中的细微差异、及在图中找出物体。结果发现,儿童的观察准确性随年龄提高而稳步增加。研究认为,3岁儿童的观察已经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但水平低;45岁明显提高;6岁时就能够按活动任务进行活动了。

 

2.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的精确性是指在观察过程中,根据观察目的对观察对象细节部分观察的程度。学前儿童的观察比较模糊,可能是注意无法长时间集中和稳定的原因。通常他们只看到事物的大概轮廓就提出结论,不再深入。随年龄增长,儿童对事物的观察更加仔细、精确,50%以上的6岁儿童在观察精确性的测验中几乎完全正确。

 

3.观察的持续性

 

观察的持续性是指观察过程中稳定观察所保持的时间长短。学前儿童的观察常常不能持久,容易转移注意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注意的持续时间会随之增加。到6岁时,儿童在活动中的观察持续时间有显著的增长。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男生的持续性明显低于同龄女孩,到大班以后男女生的持续性明显提高,男女不存在显著差别。

4.观察的逻辑性

 

观察的逻辑性是指针对观察过程来说,从事物的表象发现其相互关系的能力。学前儿童不善于从整个事物中发现内在联系,但是他们具有探索的意识,自觉按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个人的对象逻辑。对39岁儿童的研究(DeMarie-Dreblow & Miller1998Midder

胎教音乐
  • 幼儿心理学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